|
(九)切實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
著力解決結構性民生問題、實施普惠性民生工程、辦好扶助性民生實事、滿足多樣化民生需求,努力在發展中進一步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
加快富民增收步伐。始終堅持產業富民、創業富民、政策富民,積極促進農民等重點群體增收,加快建立與經濟發展相適應的收入增長機制,推動居民收入增長與經濟發展同步。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高增加值產業和品牌經濟,加快發展特色富民產業,通過產業層次提升帶動居民收入增長。實施更加積極的創業就業政策,注重解決結構性就業矛盾,打造對青年大學生就業創業最具吸引力城市,確保新增大學生就業20萬人以上,培育自主創業者1.5萬人。充分調動技能人才、新型職業農民、科技人員等重點群體的積極性、創造性和帶動性,實行差別化的收入分配政策,有效擴大中等收入群體比重。深入實施脫貧致富奔小康行動計劃,做好建檔立卡低收入農戶家庭增收工作,促進經濟薄弱村穩定性收入達到100萬元。
推動基本公共服務標準化均等化。把公共服務作為最大普惠,堅持問題導向、增加服務供給、創新提供方式,落實好《“十三五”時期基層基本公共服務功能配置標準(試行)》,提升11個領域107項公共服務供給質量。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提升素質教育發展水平;加強義務教育學校標準化建設,力爭義務教育優質資源覆蓋率達95%;基本消除“大班額”現象,進一步緩解“擇校熱”,切實減輕中小學生過重課外負擔;增加公辦幼兒園供給,加強幼兒教師隊伍建設;優化普通高中布局,推動5所市屬高中在新城新區擴建,與本部一體化辦學;加強學校安全風險防控管理,在全市所有中小學和幼兒園設置常態化固定護學崗,切實保障中小學生和幼兒安全健康。進一步優化醫療資源布局,實現鼓樓醫院江北醫療中心試運行;提升基本公共衛生均等化水平,深化醫療聯合體、家庭醫生、智慧醫療建設,為群眾提供更加便捷的醫療服務。鼓勵社會資金進入醫療、養老等領域,大力推進居家養老、醫養融合。加強殘疾人之家建設。
織密扎牢民生保障網。按照兜底線、織密網、建機制的要求,深化社會保障領域改革,全面實施全民參保計劃,進一步完善社會保險市級統籌,擴大企業年金制度覆蓋面。建立全市統一的城鄉居民醫保制度,提高居民醫保財政補助標準,提高大病保險待遇水平。做好退休人員、特殊群體養老保險待遇調整工作,進一步提高城鄉低保標準。加強住房保障體系建設,落實好城市低收入困難家庭、新就業大學生住房租賃補貼。進一步做好老舊小區整治、積淹水片區整治改造等工作。
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全面推進創新網格化社會治理機制試點工作,深入開展全國社區治理和服務創新試驗區建設。加強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積極向上的社會心態。深入扎實推進“大走訪”活動,積極化解社會矛盾,支持工青婦等群團組織參與社會治理。強化信用大數據應用,切實推進“誠信南京”建設。深化國防動員和雙擁共建,鞏固軍政軍民團結。加強食品藥品安全監管,創建國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全面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制,提高防災救災能力,提升高層建筑消防能力,堅決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深化現代化立體化信息化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建設,加大對各類犯罪活動的懲治力度,堅決打擊群眾反映強烈的網上虛假信息詐騙、倒賣個人信息等違法行為,保障群眾生命財產安全。
保障和改善民生要抓住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今年,我們在廣泛征集民意的基礎上,圍繞群眾最關心的公共服務、城市品質、社會保障、居民增收、交通出行、文體惠民、社會安全等七個方面,再辦好35件民生實事,不斷增強廣大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