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農村貧困婦女減貧成就及原因分析
中國經濟持續發展惠及了農村貧困婦女。經濟發展創造了更多就業機會,特別是勞動密集型的工業和服務業,吸收了許多婦女勞動力,從而增加了她們的收入。
國家扶貧政策在惠及所有窮人的同時,也使貧困婦女普遍受益。從1994年開始,中國減貧領域相繼出臺了《國家八七扶貧攻堅計劃(1994-2000年)》、《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綱要(2001-2010年)》以及《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綱要(2011-2020年)》等指導性文件,并不斷調整專項扶貧、行業扶貧和社會扶貧等具體舉措。雖然這些政策本身的性別意識有待進一步提高,但它們在推動國家減貧成效的同時,也惠及了大量農村貧困婦女。
惠及所有農村人口的社會保障政策令貧困婦女獲益良多。如覆蓋范圍越來越廣泛的最低收入保障政策使貧困婦女、特別是老年貧困婦女獲得了雖水平較低但穩定可靠的保障。過去女童入學不受重視,失學女童比率遠遠高于男童,普惠型教育補助政策使更多原本上學困難的女童得以進入學校,農村女童入學率明顯提高,特別是貧困地區的女童入學率提高更快。合作醫療制度緩解了貧困婦女看病難的困難,有助于減少婦女因病致貧的可能。
創造就業機會,增加婦女收入。婦女平等參與經濟是中國政府實現男女平等、提高婦女地位、推動婦女發展的首要目標。為此,政府通過多項政策措施加大對婦女職業培訓的力度,積極開發公益性就業崗位,并頒布相關法律法規逐步建立起消除婦女就業歧視、保障婦女平等勞動權、實現公平就業的法律保障。如批準國際勞工組織《就業和職業歧視公約》(111號公約),2007年頒布《勞動合同法》和《就業促進法》等,并在其中強調消除就業歧視以及保護婦女權益,促進經濟領域的性別平等,保障婦女平等就業的權利。
改善貧困地區婦女健康狀況是減少女性貧困的重要手段。在貧困地區,政府啟動了一系列旨在改善婦女兒童健康狀況的項目。如針對貧困地區飲用水安全,開展了“母親水窖”工程,通過支持在干旱山區修建水窖達到改善飲用水質量的目的。針對孕婦住院分娩率低的問題,政府提供資金支持,使更多農村貧困孕婦可以接受正規的健康檢查并住院分娩,這大大減少了孕產婦和嬰幼兒的死亡率。在全國普檢建立了婦幼保健站,提供婦女和兒童的健康服務。
提高貧困婦女受教育水平是提高貧困婦女能力,實現減貧的重要手段。相關的教育優惠政策包括“兩免一補”政策及農村寄宿制學校建設制度,前者有利于減輕貧困家庭的教育負擔,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女童的受教育權,減少女童輟學率和婦女文盲率;后者則改善了留守兒童的教育現狀,減輕外出務工父母尤其是務工母親的心理負擔。在貧困地區還實施了“春蕾計劃”等一系列促進女童入學的計劃,專門對女童入學困難的家庭提供定向補助。各級政府還針對成年婦女開展掃盲教育和職業培訓,對于增加貧困婦女就業發揮了非常重要作用。如通過對農村婦女提供家政服務培訓,幫助大量貧困婦女可以進入城市家庭做工,目前,家政工行業已經成為貧困婦女進入城市非農業就業市場最重要的途徑之一。
將女性減貧納入制度化,是推動貧困婦女發展的重要手段。半官方的婦女組織----“中華全國婦女聯合會”----在婦女減貧中發揮了重要作用。針對貧困婦女需求,婦聯聯合扶貧、教育、衛生等多部門開展針對婦女減貧的活動。自1995年至今,國家連續頒布了三個《中國婦女發展綱要》,將婦女減貧納入國家的工作目標。在大規模的全國減貧行動中,制定了有關婦女減貧的監測指標。2004年在中國上海召開的全球扶貧大會上,中國政府發表緩解和消除貧困的政策聲明,強調按照同等優先的原則,積極支持貧困婦女參與實施扶貧項目,婦女參與人數占所有參與人數的比例不低于40%。
國際機構和非政府組織在支持中國政府減貧的規劃中,都強調將婦女減貧作為重要目標,并制定了相應措施和監測評估標準。如香港樂施會在中國內地開展了多類項目以促進婦女兒童的社會參與、提高婦女生計及倡導社會性別平等。在北京、廣州等地總計支持了數十個以社會性別為主題的項目,推行相關的培訓、社區服務、公眾教育、政策研究等倡議工作,以傳達社會性別平等的信息,提升婦女地位,逾七萬人受益。中國大陸也逐漸成長出一批致力于促進婦女減貧的本土非政府組織。如中國婦女發展基金會以西部貧困地區婦女為主要服務對象,多年來與政府各部門進行合作,開展實施了“母親水窖”、“母親健康快車”、“母親小額循環”、“母親復明扶貧工程”等公益慈善項目,投入資金達7710萬元,50多萬婦女從中受益。
政府的重視和社會各界的努力為貧困婦女脫貧創造了良好的條件,婦女減貧成效也有效推動了中國減貧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