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國家審計署:公布地方債賬單,公布迄今中央單位最詳“三公”經費
6月27日,審計署發布對全國地方政府性債務的審計結果,引發關注。有輿論認為公告的債務數據可能存在低估和遺漏。對此,7月11日,審計署新聞發言人陳塵肇回應稱:這次發布的全國地方政府性債務的數據有據可查,真實可靠,不存在個別機構和個人毫無依據、憑空推測出的所謂“低估”或“遺漏”的問題。我國目前地方政府性債務完全在可控的安全范圍內,并沒有超出償債能力。
7月11日,國家審計署公布了其“三公”經費財政撥款情況,成為繼科技部、中國工程院、國家文物局、教育部、中科院后第6個公布“三公”經費的中央部門,也是公布內容最詳盡的部門。如對“因公出國”花費,除了617萬的總數,還開列了“69團組368人次”的詳情。在“公車”經費方面,數據詳盡精確:車輛購置支出115萬元,新購轎車2輛(每輛25萬元)、小型客車1輛(每輛27萬元)、越野車1輛(每輛38萬元)。車輛運行維護支出1114.65萬元,來自審計署及18個駐地方特派員辦事處的206輛公車,平均車運行維護費5.41萬元等。
點評:
公開“三公”支出經費,作為國務院對各中央部委的一項要求,也許在公眾監督下最終能夠得以全部實現,但公布時間、內容的差異,無疑顯示出各部委態度有別。審計署此次對于公開“三公”經費問題的處理在已公布的中央部委中“獨領風騷”,贏得一片掌聲,對于其公眾形象提升發揮重要作用。輿論認為,審計署公布的“三公經費”,相比其他一些部委“粗枝大葉”、“藏著掖著”、“諱莫如深”,讓人眼前一亮。當然,更詳盡的公開也意味著更直接的審視與壓力,審計署也承受了不少對其種種支出是否合理的質疑。
而對于地方債務數據未被低估的回應,其積極態度、明確立場值得肯定,但并未完全平息公眾疑問,輿論認為其結論缺乏具體可見的證據支持。
財政部:納稅人數從8400萬減至2400萬
6月30日,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一次會議表決通過了全國人大常委會關于修改個人所得稅法的決定,個稅起征點將從現行的2000元提高到3500元。隨后,財政部稅政司副司長王建凡表示,個稅法修改后,工薪收入者的納稅面經過調整,納稅人數由約8400萬人減至約2400萬人。此言一出,輿論嘩然,網絡上一條信息廣為流傳:“這就意味著有約6000萬人不需要繳納個稅,只剩下約2400萬人繼續繳稅。財政部傳達了兩個信息:一是中國只有8400萬人的月薪在2000元以上,二是中國只有2400萬人的月薪在3500元以上。全國還有13億的人月薪在2000元以下。”面對輿論質疑,國稅總局稅收科學研究所所長劉佐日前在接受媒體訪問時表示,3500元是指按照法定規定扣除“三險一金”之后的收入,據此逆推應該是月薪收入4545元以下的人不用繳納個稅。
點評:
此次個稅起征點的調整可謂一波三折,最終以3500元啟程點“塵埃落定”,而圍繞起征點調整的“眾聲喧嘩”,也成為考察民意走向的重要契機。財政部此次公布的雖然是簡單的數字變化,但公眾卻做出了多種解讀,甚至推導出“月薪3500元以上的人全國只有2400萬”的結論。而專業人士隨后出面解釋,“月薪在4545元以下的工薪階層都不用繳個稅”,澄清了部分公眾的誤解。但對這一風波背后隱藏的多種社會情緒,如對貧富差距過大、對工薪階層收入水平的不滿,不應忽視。
國家統計局:提前公布上半年度經濟數據
7月7日,國家統計局相關負責人表示,為進一步提高統計數據發布的及時性,盡可能縮短數據生產到發布的時間,更好地滿足社會各界對主要統計數據的需求,盡可能地減少統計數據發布前被泄露的風險,從今年7月起調整統計數據發布方式,并提前2至3天發布數據。此外,國家統計局將充分利用網絡等各種新媒體,加強統計數據解讀力度;必要時,召開新聞媒體通氣會,加強溝通交流。
7月13日,國家統計局發布數據,上半年全國國內生產總值為204459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9.6%。其中,一季度增長9.7%,二季度增長9.5%。上半年全國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CPI)同比上漲5.4%。
點評:
國家統計局此次主動調整經濟數據發布時間,被視為對此前尷尬的數據泄密事件的又一積極應對。很長一段時間以來,統計局頻頻遭遇公信力危機,輿論質疑其發布的某些數據缺少可信性,統計方法僵化陳舊,特別是對宏觀經濟背景下普通大眾的生活狀況,缺乏應有的反映。在此情況下,統計局無疑需要更主動:面對焦點議題,更多主動調整;面對輿論質疑,更多主動溝通。統計局“將充分利用網絡等各種新媒體,加強統計數據解讀力度;必要時,召開新聞媒體通氣會,加強溝通交流”的表態,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