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二、“十二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任務
“十二五”時期國際國內經濟形勢雖然復雜,不確定因素增多,但仍然是我國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明確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為我們指明了方向。省委十屆十四次全會,對我省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的形勢進行了深入分析,確定了“十二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思路和目標任務。總的看,我省發展趨勢向好,機遇大于挑戰。一是國家繼續實施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戰略,為我省打造國家級先進裝備制造基地、國家重要的能源基地、國家可靠的商品糧基地,提供了強力支撐。二是國家鼓勵支持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使我省能夠在發展新能源、新材料、生物、高端裝備制造等重點領域,搶占先機,爭創新的競爭優勢。三是國家支持農產品加工向產區布局,財政支出重點向農業傾斜,將有力推動我省農產品精深加工,加快建立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四是國家已批復《大小興安嶺林區生態保護與經濟轉型規劃》,啟動天然林保護二期工程建設,為我省保護生態環境,大力發展生態主導型經濟,加快林區經濟轉型,提供了重大機遇。五是國家進一步擴大沿邊開放,有利于我省深化對俄經貿合作向縱深發展。只要我們緊緊扭住這些寶貴的發展機遇,充分調動各方面積極性,發揮自身優勢,用好用足國家相關政策,加快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轉變,就能迎來一個發展潛力的釋放期。未來的五年,就一定會大有可為,就一定會加速振興與崛起!“十二五”時期,我們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發展是硬道理的本質要求,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以“八大經濟區”和“十大工程”建設為引領,堅定不移推進改革開放,創新科學發展體制機制;堅定不移推進結構調整,提升產業核心競爭力;堅定不移推進科教興省,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堅定不移推進城鄉統籌,實現區域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堅定不移推進生態建設,提高可持續發展能力;堅定不移推進民生改善,保持社會和諧穩定,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打下堅實基礎。
“十二五”時期,全省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是:地區生產總值和地方財政收入分別比2010年翻一番。立足增強經濟發展后勁,實現可持續發展,要強化產業項目建設支撐,強化基礎設施支撐,確保實現“兩個翻番”。立足提升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益,要提高財政收入占GDP的比重,提高稅收占財政收入的比重,不斷增強整體經濟實力。把我省建成國家現代化大農業示范區,重要綠色食品產業基地,重大裝備制造基地,國家重要能源原材料基地、國家對俄合作重要橋頭堡和樞紐站,國家重要生態屏障。使“十二五”成為我省經濟發展方式實現重大轉變時期,成為市場經濟體制更加完善時期,成為生態文明建設成效顯著時期,成為城鄉經濟社會一體化加快推進時期,成為人民群眾生活水平明顯提高時期,成為改革開放以來發展最好最快的時期!
各位代表!以進入“十二五”為標志,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轉變發展方式為主線,龍江已站在新的起點上。我們要認清形勢,科學審視省情,在發展中突出把握好以下幾點:
一是必須突出“八大經濟區”和“十大工程”建設。“八大經濟區”和“十大工程”建設,是我省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要成果,是全省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戰略,已經引領全省人民走出了一條科學發展的道路。我們必須始終堅持這一戰略,不動搖、不懈怠、不折騰,一以貫之地抓下去。通過大力發展產業項目,讓每個經濟區、每一項工程都有實實在在的支撐,都能迸發出生機與活力,形成具有競爭優勢的增長極,推動全省經濟更好更快發展。
二是必須突出加快發展。加快發展是全省人民的熱切期盼,是我們解決一切問題的關鍵,是擺在各級政府面前的緊迫任務。確定“兩個翻番”的目標,是我省當前和長遠發展的客觀需要。只有加快發展,才能在全國“第二經濟板塊”中站穩腳跟,并積蓄力量奮力追趕發達省份;只有加快發展,才能補償歷史欠賬,有效解決各種社會問題;只有加快發展,才能創造更多就業崗位,不斷增進人民福祉。
三是必須突出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我省結構性矛盾十分突出,“原字號”產業比重大、鏈條短、附加值低。我們的優勢資源一直源源不斷地輸出,而自身結構卻得不到優化。要實現又好又快發展,必須從抓產業項目,推進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入手。一方面,要深入推進產權制度改革,煥發國有經濟活力,依靠科技進步發展資源精深加工業,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做活做優存量;另一方面,要通過加快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做大做強增量。著力構筑結構優化、技術先進、清潔安全、附加值高、吸納就業能力強的現代產業體系,全面提升經濟綜合實力和競爭力。
四是必須突出創新發展。我省體制機制不活,科技對經濟的引領作用還沒有充分發揮出來。我們必須把體制機制創新和科技創新,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支撐,深化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促進生產要素優化組合,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增強發展動力,使經濟社會發展進入創新驅動的軌道。
五是必須突出生態建設。低碳綠色發展是國家的重大戰略,也是我省可持續發展的長遠大計。我省良好的自然環境,不僅對維護國家生態安全具有重要作用,也是我們發揮比較優勢的根本依托。加強生態建設,保護是前提,發展是首要。我們要把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著力點,不斷加大生態恢復和保護力度,發展生態主導型經濟,做到合理開發局部、保護全局,努力走出一條發展與保護雙贏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六是必須突出共享發展。我省是老工業基地,民生歷史欠賬較多,又地處高寒地區,與南方相比,居民收入水平相對較低,而生活成本相對較高,人民群眾要求提高生活水平的愿望十分迫切。我們必須以富民為先,以民生為重,在發展中更加注重社會建設,更加注重民生改善,著力擴大基本公共服務,全力實施重點民生工程,促進社會公平正義,讓全省人民同步分享改革發展成果,生活得更加幸福,更富文明,更有尊嚴!
三、全面做好2011年政府工作
今年是“十二五”規劃第一年,做好今年的工作,至關重要。我們要突出發展抓大事,執政為民辦實事,確保“十二五”開好局、起好步。
根據中央和省委經濟工作會議精神,今年政府工作的總體要求是,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精神和省委十屆十四次全會精神,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全力推進“八大經濟區”和“十大工程”建設,積極擴大內需,大上產業項目,加快結構調整,推動自主創新,深化改革開放,統籌城鄉發展,著力改善民生,確保社會穩定,推動全省經濟社會更好更快發展。
綜合考慮各種因素,今年全省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是:地區生產總值增長12%以上,地方財政收入增長15%,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30%以上,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5%,外貿進出口總額增長15%以上,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10%,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增長10%,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6%以內,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控制在4%左右,節能減排萬元GDP綜合能耗下降3.5%。實現上述目標,必須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從龍江實際出發,重點做好以下九方面工作。
(一)全力推進大項目建設,支撐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大項目建設是優化經濟結構、轉變發展方式的重要舉措,是增強經濟發展后勁的強大動力,是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的有效途徑。要舉全省之力建設一批能擴大經濟總量、壯大財源的產業項目,建設一批支撐發展、關系長遠的基礎設施項目,建設一批改善生活、惠及百姓的民生項目。一是大力推進工業產業項目建設。沒有工業經濟的較快發展,就不可能有整個經濟的較快發展。要以開展產業項目建設年活動為牽動,重點推進重點產業大項目建設工程,提高產業項目所占固定資產投資的比重。在這方面,要以提升制造業整體競爭力和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為核心,繼續實施“雙百工程”,重點推進100項投資億元以上的傳統產業大項目建設;重點推進100項新興產業大項目建設。全省投資億元以上產業項目達到500個,建成投產5000萬元以上的產業項目300個,全年完成工業固定資產投資3500億元,全省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3%。二是大力推進農業農村基礎設施和產業化項目建設。在農業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上,要突出抓好以防汛抗旱為重點的水利工程,建設14處大型灌區工程、44個重點縣農田水利工程。發揮農業大省的優勢,加快推進重點農副產品和山特產品加工項目建設,完成投資360億元以上。三是大力推進重大基礎設施項目建設。加快現代綜合交通網絡體系建設,改變運輸瓶頸制約。公路建設計劃完成總投資256億元,建設重點工程31項,新通車里程4146公里,確保公路建設三年決戰目標如期實現。著力解決鐵路運量與運能的矛盾,加快哈大鐵路客運專線、前進至撫遠鐵路等項目建設;加快推進哈齊鐵路客運專線、牡丹江至綏芬河鐵路擴能改造工程、哈爾濱西客站、大慶西站等項目建設。積極爭取盡快開工齊齊哈爾至漠河鐵路既有線擴能改造工程;積極爭取盡快開工佳木斯至鶴崗、佳木斯至雙鴨山鐵路等既有線擴能改造工程。積極籌備開工哈爾濱至佳木斯、哈爾濱至牡丹江鐵路客運專線等項目。力爭開工建設撫遠、加格達奇、五大連池、建三江機場以及哈爾濱機場改擴建工程等項目。開工建設富錦東平港區,續建撫遠莽吉塔港區等航運工程。四是提升各類園區對項目建設的承載能力。園區是項目建設的載體,通過園區建設促進產業集聚,通過園區建設促進產業定位。要結合土地規劃修編,堅持集約用地,提高土地利用率,加強各類園區整合,擴大重點園區建設規模。拓寬多元化融資渠道,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增強綜合配套能力。固定資產投資50億元以上工業園區達到10個。按照“八大經濟區”布局,根據各地區域優勢,省市聯手,打造一批工業產業園區。今年,先在哈大齊工業走廊再建食品、生物、化工、裝備制造、物流等五個大園區,這既強化對哈大齊工業走廊的支撐作用,又進一步發揮帶動作用。支持開發區加快發展,引導大項目、大企業、大資本、大產業向園區集聚,形成布局優化、要素集聚、項目配套、產業集群、特色鮮明的產業園區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