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企業外部環境的不完善是企業進入新領域的動因之一
關于企業進入新領域時涉及的市場不完備因素,本次調查從“為了更好地控制上游產品或服務的質量”、“為了減少與上下游的交易費用”、“為了克服資本、人才、土地、能源等市場缺陷對本企業經營的影響”、“為了更好地利用政府關系或優惠政策”等方面了解了企業經營者的評價。調查結果顯示,企業經營者對于進入新領域時克服市場不完備因素的評價值為3.36,高于中值3。分組來看,不同規模、不同經濟類型和不同行業之間沒有顯著差異(見表32、33)。
調查表明,克服市場和制度不完善是企業進入新領域的動因之一,特別是由于缺乏規范的市場環境和資本、人才市場不完備,企業進行縱向一體化或內部集團化,以節約市場交易費用、控制產品質量或提高生產要素的配置效率。這表明,我國企業經營的市場環境還有待進一步完善和規范,以促進企業依靠專業化和規模經濟做大做強,持續發展。
表32 企業經營者對進入新領域時市場不完備因素的自我評價
|
|
|
|
|
|
|
為了更好地控制上游產品或服務的質量
|
18.3
|
32.6
|
31.5
|
12.4
|
5.2
|
3.46
|
為了減少與上下游的交易費用
|
13.5
|
29.8
|
35.6
|
15.3
|
5.8
|
3.30
|
為了克服資本、人才、土地、能源等市場缺陷
對本企業經營的影響
|
17.0
|
33.0
|
31.5
|
13.8
|
4.7
|
3.44
|
為了更好地利用政府關系或優惠政策
|
15.6
|
29.9
|
28.5
|
17.0
|
9.0
|
3.26
|
表33 進入新領域時市場不完備因素的分值及分組比較
|
評價值
|
P值
|
LSD差異
|
總體
|
3.36
|
|
|
大型企業
|
①
|
3.28
|
0.423
|
|
中型企業
|
②
|
3.35
|
|
小型企業
|
③
|
3.39
|
|
國有企業
|
①
|
3.38
|
0.707
|
|
私營企業
|
②
|
3.40
|
|
股份有限公司
|
③
|
3.32
|
|
有限責任公司
|
④
|
3.34
|
|
外商及港澳臺投資企業
|
⑤
|
3.32
|
|
制造業企業
|
①
|
3.35
|
0.719
|
|
非制造業企業
|
②
|
3.37
|
|
(四)內部發展與合作并購是企業進入新領域的主要手段
關于企業進入新領域時采取的手段,本次調查從“利用內部發展手段”、“利用合作手段”、“利用并購手段”等方面了解了企業經營者的評價。調查結果顯示,企業在進入新經營領域時,比較普遍地運用了內部發展手段。對于企業進入新經營領域“采取了內部發展的手段”這一說法,54.3%的企業經營者表示“非常同意”或“比較同意”,30.3%認為“一般”,15.4%表示“比較不同意”或“非常不同意”,總體評價值為3.51,高于中值3。分組來看,不同規模、不同經濟類型和不同行業之間沒有顯著差異(見表34、35)。
表34 企業經營者對內部發展手段和資本運作手段利用的自我評價(%)
|
|
|
|
|
|
|
采取了內部發展的手段
|
16.7
|
37.6
|
30.3
|
11.3
|
4.1
|
3.51
|
采取了合作合資手段
|
16.8
|
33.2
|
27.3
|
15.8
|
6.9
|
3.37
|
采取了并購的手段
|
9.4
|
21.6
|
29.9
|
23.7
|
15.4
|
2.86
|
采取了風險投資的手段
|
8.6
|
21.7
|
30.9
|
23.6
|
15.2
|
2.85
|
能迅速對過時產業進行撤資或出售
|
16.1
|
27.5
|
28.9
|
17.1
|
10.4
|
3.22
|
表35 內部發展手段利用的分值及分組比較
|
評價值
|
P值
|
LSD差異
|
總體
|
3.51
|
|
|
大型企業
|
①
|
3.37
|
0.077
|
|
中型企業
|
②
|
3.58
|
小型企業
|
③
|
3.48
|
國有企業
|
①
|
3.42
|
0.209
|
|
私營企業
|
②
|
3.61
|
股份有限公司
|
③
|
3.63
|
有限責任公司
|
④
|
3.49
|
外商及港澳臺投資企業
|
⑤
|
3.33
|
制造業企業
|
①
|
3.51
|
0.584
|
|
非制造業企業
|
②
|
3.54
|
調查還發現,企業在戰略調整時,資本運作手段也是其采用的一種方式。調查結果顯示,總體來看,企業經營者對于進入新領域時采取資本運作手段(合作、并購等)的評價值為3.05,略高于中值3。分組來看,不同規模和不同經濟類型的企業之間沒有顯著差異,非制造業企業的評價值則要高于制造業企業。此外,企業經營者對合作合資的評價值為3.37,明顯高于對并購和風險投資的評價值(見表34、36)。調查表明,非制造業企業比制造業企業更多地運用資本運作手段。
表36 資本運作手段利用的分值及分組比較
|
評價值
|
P值
|
LSD差異
|
總體
|
3.05
|
|
|
大型企業
|
①
|
3.10
|
0.139
|
|
中型企業
|
②
|
3.10
|
小型企業
|
③
|
3.00
|
國有企業
|
①
|
3.08
|
0.830
|
|
私營企業
|
②
|
3.08
|
股份有限公司
|
③
|
3.13
|
有限責任公司
|
④
|
3.03
|
外商及港澳臺投資企業
|
⑤
|
3.02
|
制造業企業
|
①
|
3.01
|
0.028
|
①<②
|
非制造業企業
|
②
|
3.13
|
調查顯示,從總體上看,企業在進入新領域時,利用內部發展手段的程度超過資本運作手段;同時,在資本運作手段運用中更多地利用合資合作手段而非并購和風險投資手段。調查表明,我國的市場環境和制度環境還有待進一步規范和完善,才能形成較發達的資本市場和各種完善的中介服務組織,從而高效率地利用并購、風險投資等手段來實現生產要素在全社會的優化配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