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節能減排進展順利,生態環境逐步改善
2008年,全省節能減排工作進展順利,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實現雙下降。單位生產總值綜合能耗、化學需氧量排放量及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別下降4.4%、2.5%和3.0%。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能耗下降12.7%;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同比提高2.6個百分點;工業廢水排放達標率同比提高2.7個百分點;城市污水集中處理率同比提高11.9個百分點。金融支持節能減排和環境保護工作積極推進,“綠色信貸”準入機制進一步完善,環境污染責任險試點順利開展。
專欄 2 對武漢市金融支持循環經濟發展的調查
循環經濟是武漢城市圈“兩型社會”建設的重要內容和實現方式。目前,武漢市已有東西湖循環經濟工業園區和青山循環經濟工業園區兩個國家循環經濟試點示范園區,未來還將建立5個市級循環經濟試點園區和15條循環產業鏈,為我國區域循環經濟發展提供示范模式。
調查顯示,金融在支持循環經濟發展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2007年至2008上半年,在國家宏觀金融調控趨緊的情況下,湖北省金融機構對武漢市循環經濟重點企業和項目的信貸投放依然保持快速增長。據人民銀行信貸登記系統數據顯示,截至2008年末,東西湖和青山循環經濟工業園貸款余額同比分別增長29.1%和53.9%,而同期武漢市企業貸款余額增幅僅為24.3%。但從金融支持武漢市循環經濟發展的方式來看,仍然存在著不足,主要表現為:一是循環經濟產業尚處于萌芽階段,缺少風險投資基金、產業投資基金等股權融資渠道。湖北省創業投資同業公會對本地15家規模較大的風險投資機構調查顯示,2006至2008年初,15家風險投資機構共投資了58個項目,投資金額僅2.4億元。同時,武漢市的產業基金尚處于空白。二是在傳統產業進行循環經濟改造的資金來源中直接融資比重不高。目前,武漢市第一批清潔生產試點企業中已經上市或者有母公司(或子公司)作為上市融資平臺的只有武鋼、神龍汽車等4家企業。三是各種融資方式之間缺乏有機配合,協同效應難以有效發揮。四是傳統產業的循環經濟技術改造模式單一,制約了金融產品創新。國際上普遍采用的外包模式既可以發揮專業分工的優勢,也為專業化的循環經濟技術公司借助發包方的信用優勢,開展應收賬款質押融資提供了條件。但目前武漢市循環經濟發展的骨干企業如武鋼、武石化、青山熱電廠等,技改項目都是企業內部完成,尚未出現外包模式。
調查認為,進一步加大金融支持武漢城市圈循環經濟發展的力度需要從以下三個方面著手:一是積極拓寬直接融資渠道。推動建立武漢城市圈循環經濟產業基金;通過稅收減免等優惠政策發展壯大風險投資;爭取更多的循環經濟骨干企業通過股票、可轉債、短期融資券和公司債等方式融資。二是充分發揮多種融資方式的協同效應。在武漢城市圈積極推動銀行和風險投資機構、產業基金合作,搭建銀行業、擔保業和風險投資業交流平臺,為多種融資途徑發揮協同效應創造有利環境。三是做好信息發布,切實做好節能減排信息發布和循環經濟高新技術企業認定工作,引導資金向循環經濟優勢企業聚集。
(六)房地產業步入調整,制造業機遇與挑戰并存
1.房地產市場持續調整,房地產金融平穩運行。2008年,在國際金融危機沖擊較大、國內經濟增長放緩的背景下,湖北省認真落實國家各項房地產調控政策,房地產市場調控效應顯現,房地產金融總體平穩運行。
房地產投資增幅回落,自籌資金比重攀升。2008年,全省房地產開發投資額增長23.3%,較
9
上年下降4.8個百分點。其中經濟適用房投資額增長39.8%,占房地產開發投資總額的比重較上年提高0.9個百分點。資金來源結構有所變化。房地產企業自籌資金增長58.3%,比重較上年提高14.8個百分點,成為房地產開發投資首要資金來源;利用外資下降34.6%,其中武漢市房地產外資流入同比下降74.0%。
房地產供給放緩,保障性住房建設力度加大。全省完成土地開發面積、住宅新開工面積增幅分別下降13.3個和16.0個百分點,而住宅竣工面積同比下降2.1%。經濟適用房供給逆勢增長,全年施工面積和竣工面積分別增長37.1%和11.8%。
房地產交易清淡,價格漲幅總體持續回落。全省房地產市場觀望氣氛濃厚,商品房交易呈現“量跌價滯”的局面。全年商品房銷售面積和銷售額分別下降24.1%和25.2%,而空置面積增長101.1%,其中住宅空置面積增長144.8%。房地產價格漲幅總體回落,其中武漢市房屋銷售價格漲幅由一季度的8.2%降至四季度的0.7%。
房地產貸款余額增速放緩。受房地產市場持續調整等因素影響,全省房地產貸款同比增長14.0%,增幅呈逐月回落趨勢。隨著國家出臺一系列促進房地產市場健康發展的相關政策措施,房地產金融總體平穩運行。
2.制造業面臨重大挑戰與機遇。
目前,湖北省已具備較為健全的制造業結構體系,其中鋼鐵、石化、汽車、食品和建材行業具備相對比較優勢。全省初步形成了以武漢城市圈為支撐,以襄樊、宜昌兩個副省域中心城市為兩翼的整體制造業格局。截至2008年末,全省制造業企業家數約占全省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的90%;制造業企業完成工業增加值3219億元,占全省工業增加值的84%。
2008年,湖北省制造業面臨較大挑戰。盡管與東部沿海地區相比,受國際金融危機沖擊影響較小,尚未出現大批企業停產或倒閉現象,但金融危機對紡織、服裝、醫藥、化工、冶金、汽車及零部件等勞動密集型、出口加工型、產業關聯度高的企業影響較大,主要表現為產銷不暢,庫存增加;效益下滑,減利和虧損企業增多;企業資產負債率上升,營運資金不足等問題。
但國際金融危機也給湖北省發展現代制造業提供了良好的發展機遇。中部崛起戰略的實施、武漢城市圈“兩型”社會建設的全面啟動使得湖北成為國際資本和東部沿海產業轉移的熱點地區,加之工業化和城鎮化加速推進以及良好的交通、資源和成本等優勢,湖北制造業發展必將步入高速健康發展時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