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近日,《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的新進展》白皮書發表,宣布我國農民的生存和溫飽問題已基本解決;武陵山片區區域發展與扶貧攻堅試點啟動,扶貧開發開始主攻集中連片特困地區。
2011年,對于我國的扶貧開發事業,是承上啟下的重要一年,《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綱要(2001—2010年)》確定的目標和任務全面完成,扶貧開發從以解決溫飽為主要任務的階段轉入鞏固溫飽成果、加快脫貧致富、改善生態環境、提高發展能力、縮小發展差距的新階段。隨著《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綱要(2011—2020年)》(以下簡稱新《綱要》)的頒布實施,我國扶貧開發站上了再出發的新起點。
政策給力,農民溫飽問題基本解決,貧困地區展新顏
新世紀以來,我國國民經濟平穩較快增長,綜合國力不斷增強,國家不斷加大統籌區域和城鄉發展的力度,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采取一系列“多予少取放活”的惠農政策措施,不斷加大對貧困地區的扶持力度,促進貧困地區發展。
這一進程中,我國把扶貧投入作為公共財政預算安排的優先領域,把貧困地區作為公共財政支持的重點區域,廣大貧困群眾受益良多。其中免征農業稅、農村義務教育“兩免一補”政策、對國家新安排的公益性基本建設項目減少或取消縣及縣以下配套等政策率先在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實行;新農保、新農合等惠農政策向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傾斜。尤其是隨著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全面建立,我國減貧事業進入“低保兜底維持生存,扶貧開發促進發展”兩輪驅動新階段。記者近年到貧困村采訪,聽到最多的一句話就是“這幾年,國家政策越來越好,現在村里吃不飽、穿不暖的基本上沒有了”。
進入新世紀,扶貧開發不斷加力。2001—2010年,各級財政累計投入扶貧開發的資金達到2043.8億元,年均增長11.9%;各級政府實行扶貧開發工作責任制,提高扶貧政策執行力,整合各種資源,深入推進開發式扶貧。
11月下旬,坐在青瓦白檐的新房前,重慶市黔江區石會鎮中元村貧困農民何洪書這樣形容現在的生活:公路修到家門口,自來水通到屋里頭,增收致富不再愁。何洪書如今的幸福日子,得益于新世紀以來各種惠農政策共同作用、各方力量合力攻堅的大扶貧工作格局逐步形成,大扶貧帶來了大變化。
——農村居民的生存和溫飽問題已基本解決。農村貧困人口占農村人口的比重從2000年底的10.2%下降到2010年底的2.8%。
——貧困地區經濟全面發展。從2001年至2010年,重點縣人均地區生產總值、人均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和農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增幅均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其中農民人均純收入從1277元增加到3273元。
——貧困地區生產生活條件明顯改善。到2010年底,重點縣農村飲用自來水、深水井農戶達到60.9%,自然村通公路比例為88.1%、通電比例為98%。
——貧困地區社會事業不斷進步。到2010年底,青壯年勞動力平均受教育年限達到8年。新農合實現全覆蓋,鄉鄉建有衛生院。
——貧困地區生態惡化趨勢初步得到遏制。從2002年至2010年,飲用水水源受污染的農戶比例從15.5%下降到5.1%,獲取燃料困難的農戶比例從45%下降到31.4%。
扶貧政策給力,貧困人口民生明顯改善,制約貧困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各種瓶頸逐步緩解,貧困地區站上了科學發展、發揮后發優勢的新“跳臺”。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