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鄉政府只有這一萬多元教學經費,“教學樓的建筑成本被壓縮到極低,建筑商還要在這么低的價格里賺筆錢,所以質量就可想而知。”
后任校長林明富曾在1998年向都江堰市教育局打過一個危房報告,稱1986年建的這幢教學樓存在安全隱患。當時教育局答復,讓林明富在三樓頂樓用幾根鋼條撐住快要塌下來的屋檐,而未加固主體。這幾根鐵棒一直撐到地震把這幢教學樓震塌。
聚源中學還倒塌了一棟建于1996年的四層教學樓。據林明富回憶,這是聚源中學為迎接“普九”達標而建的。
所謂“普九”,就是普及九年制義務教育的達標工程,其中一個重要指標就是要有標準的教學樓。林明富回憶:“普九,上面有這個要求,鎮領導就得作承諾。”按“普九”要求,聚源中學需再建一幢教學樓。聚源鎮政府盡管財力不足,也得硬上。
林明富記得,圖紙由都江堰教育局的工程師王良平牽頭設計。承包該工程的聚源鎮三壩村村支書祝朝洪在接受南方周末記者采訪時回憶,當時鎮政府可能是為了省錢,圖紙上設計的教學樓主梁鋼筋只有正常直徑的三分之二甚至三分之一。“當時我有疑問,鋼筋太細了!會不會影響工程質量?”祝朝洪說。
在祝朝洪的記憶里,他承包的建筑價格在400到500元/平方米。但他不愿透露當時造這幢教學樓的總價格,但這一總造價顯然對鎮政府造成了很大的財政壓力。林明富記得,鎮政府因為造了這幢教學樓,“(債務)好幾年沒翻過身來”。
這種向建筑商、信用社等欠債搞“普九”,低價建校舍的情況,在國內經濟欠發達地區均不鮮見。四川省從1992年到1996年完成“普九”,但都江堰一直到去年底的政府工作報告,還在強調化解“普九”債務的問題。四川省一直到2005年底,尚有“普九”債務81億元,至2007年底,還有約40億“普九”債務。
這似乎是普遍現象,“普九”階段,不少工程資金拖欠額度在工程總量的50%以上。有的地方學校到現在都沒有全部兌現完工程尾款。因為資金嚴重短缺,建筑商只好向原材料供應商“賒”原料,“能夠‘賒’到就是莫大的面子,無法保證建筑原材料質量”。另一個專攬學校工程的建筑商說。“這實際上是最低水平的運轉——只要能把學生裝進一個房子就行。”成都市教育局普教處處長何榮評介。他介紹,當時鄉鎮在資金不足的情況下,“往往沒有嚴格的標準,有時連建設圖紙也不完備,招個工程隊就建了”。
完成“普九”后,成都市教育局也意識到“普九”時期的建設可能存在隱患,在1997年又搞了一次包括都江堰在內的“普九鞏固提高”活動。但鄉鎮教育資金匱乏的狀況一日未變,就一日難奏效。
2002年后,以縣為主的教育投資主體設立后,教學樓建設的資金才有較好保障。何榮分析,正因為這樣,在這次地震中,震區在2002年后建設的學校倒塌較少。以都江堰為例,都江堰新建小學在地震中倒塌的教學樓建于1993年,1994年投入使用,恰好是在“普九”時期;并且,新建小學長期是殘疾人特殊教育與低收入者子女的城區邊緣校,當時爭取建設資金的困難可想而知。
向峨中學倒塌的教學樓也建于“普九”時期。當地村民反映,1995年因工程質量不合格被停建,1996年董家祥任鄉黨委書記后,為完成“普九”任務,重新開建,村上不少人還被要求捐了錢。
大地震讓這三所學校震回原形,慘重的傷亡曾讓在現場向局領導匯報的何榮,說到一半時就泣不成聲。
事后何榮認為:“其實,當時如果能有一千萬元,這幾幢教學樓就會建得很好,也不會有這么多的傷亡。”
何榮介紹,四川仍有相當一部分農村中小學在使用“普九”時期匆忙建設的校舍,國內其他不發達省份在“普九”時期建的村鎮校舍也有相似隱患。他建議,“國家應對‘普九’時期建在地震帶上的教學樓作一次全國范圍的普查和維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