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鏈接
拉美何以出現“貧民窟”
“貧民窟”現象可以說是“拉美陷阱”的基本表現。巴西的“貧民窟”聞名于世,里約熱內盧的“貧民窟”大多集中在覆蓋在50米至100米的山中央,比較密集,基本上都是外墻裸露的磚體結構房子,相對簡陋,但都是一戶一房,并且通電通水,生活垃圾也納入城市收集處理系統。雖然外觀要差些,但居住面積較大,巴西人把它們稱作是“違章建筑”,因為這些房子并非政府提供,而是由貧窮人口自己建造的。但政府并不會去拆除,因為要拆掉這些房子,就需要為他們提供住處,所以政府是默認他們存在的。生活在“貧民窟”的人,白天在城里工作,收入總體不高,但同樣享受國家提供的基本公共教育、醫療和失業救濟等福利保障,并且接受城市的管理。由此看來,巴西“貧民窟”的人口已經融入城市,已經成為收入較低,但相對穩定的社會階層和人口群體。引自黃祖輝:“拉美國家:告別貧民窟印象”。
(據《社會科學報》第1199期)
城市應該為民眾提供更好的生活
印度新德里著名研究機構印度人居中心主任利伯汗先生在介紹印度城市化進程中的問題和應對方法時說,在印度,許多城市都有大量生活在貧困線以下的城市貧民,這些人生活在基礎設施嚴重不足的環境之中。如何解決這一問題,已經成為擺在印度政府面前的一大難題。
隨著城市化的發展,新德里就面臨很多問題,如空氣污染嚴重,綠化減少,城市人口增長太快……在這些問題當中,最影響當地人生活品質的是交通擁堵不斷加重,目前新德里已經成為世界上交通最擁擠的城市之一。要解決交通問題必須建立完整的交通網絡。軌道交通是非常環保的交通方式,從發展可持續經濟的角度來看,在大城市中建立以地鐵為主的立體交通網絡極為重要。在不久的將來,印度的所有大城市要建成地鐵、輕軌、短程火車一體化的快速交通網,屆時交通擁堵問題將在很大程度上得到緩減。
伴隨城市化發展而來的問題還有房價持續上漲。新德里、孟買等印度大城市已經“躋身”世界住房供應最緊張的城市行列,不少城市的房價迅速上漲。由于城市空間有限,住房建設不可能無限制地擴大,因此,要緩解房價上漲的壓力,必須加速發展城市邊緣地帶。
在印度,目前有三分之一的城市人口集中在23個大城市里,這造成印度大城市無限膨脹,而中小城市發展緩慢。政府必須采取相關措施來引導城市的健康發展,例如限制城市人口規模,改變城市發展模式,擺脫依靠超級城市發展經濟的方式等。
(據《國際在線》2010年3月23日)
拉美和東亞不同的城市化道路
中國社科院經濟所副所長張平認為,拉美和東亞的國家工業化和城市化發展路徑,對我們有啟示意義。
拉美國家的自然資源非常豐富,這些國家在人均達到3000美元進入中等國家收入階段后,都要面臨一個城市化道路的選擇問題。拉美選擇的是快速城市化。大概在人均3000-5000美元的時候,他們就實現了78%的城市化率,這個水平和最高收入的發達國家一樣高。他們僅用20年的時間,就完成了城市化。這個過程的一個顯著特征就是“人口漂移”,失地農民大量涌向城市,并直接形成了大規模的城市貧民窟。這群人是有投票權力的,這導致他們的城市擴張的同時大量涌入人口得到必要的城市福利,政府從選票的角度必須不斷追加給城市居民福利承諾和福利支出,形成了所謂民粹主義的經濟體系。
由于拉美多是資源大國,各種類型的政府都不斷提高福利水平,形成所謂拉美的“福利趕超”形象。這樣拉美國家的第一產業發展很快,由于大量人口聚集在城市,有聚集效應,他們的第三產業、服務業是高度發達的,但他們的制造業則長期停滯,非常弱。這是拉美的城市化道路選擇,這種選擇使得拉美國家進入到中等收入國家后,一直處于停滯,即世界銀行所稱之為的掉入到“中等收入陷阱”。
東亞模式普遍采用的是集約化城市化模式,盡量壓低城市化的速度,一直盡力地保持制造業的競爭優勢。整個亞洲的基本情況是人多地少,資源匱乏,人多是優勢,制造業特征是具有全球的擴張性特征,它不同于傳統服務業是自我服務型的,只要有制造業競爭優勢,多少勞動力都能轉移到工業部門,它的市場是全球性的,不是內部的,這一點就決定了亞洲國家都要選擇制造業來轉移勞動力,中國也不例外。東亞奇跡的經濟結構特征基本上是制造業強,服務業弱,城市化率低,居民的福利水平低。直到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后,東亞各國才建立起現代的福利社會保障體系,在此之前,基本上都是家庭養老制,政府對福利支出都不多,比如香港1997年后才搞“強積金”,而其當時的城市化率基本上是100%了。
(據《南都網》2009年6月1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