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人口問題遠不止“人數”問題,“人的全面發展”應是統籌解決人口問題的基準點;堅持計劃生育大的方向不能動搖
圖為河南省寶豐縣的馬街書會上趕會的群眾。新華社記者王頌攝(資料圖片)
國家人口發展“十二五”規劃編制工作已經啟動。在改革開放30年后的今天,作為中國可持續發展能力中重要一環的“人口問題”,早已不僅僅限于“人數”問題,“人的全面發展”應是統籌解決人口問題的基準點。
從堅持以人為本、促進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大局出發,應當遵循經濟社會發展和人口再生產的客觀規律,針對實際問題,在繼續控制人口總量的同時,更加重視提高人口素質,優化人口結構,轉變工作方式;由單純控制人口數量向統籌解決人口問題轉變,促進我國由人口大國向人力資源強國的轉變,注重遠近結合、標本兼治,全面做好人口和計劃生育工作。
繼續穩定低生育水平,仍然是我國現階段人口和計劃生育工作的首要任務。人口多、底子薄、人均資源相對不足、經濟社會發展不平衡,是基本國情。受人口基數大和慣性增長影響,我國人口總量將持續增加。2008年,全國出生人口1608萬,新增人口673萬。
事關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和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基礎,基本國策不能動搖,堅持計劃生育大的方向不能動搖,一旦動搖,低生育水平的大壩就可能潰堤,影響深遠。各級黨政部門應保持現行人口和計劃生育政策的連續性和穩定性,同時注意加強分類指導和戰略研究,突出做好重點地區和重點人群的計劃生育工作。
下大力氣提高人口素質,是統籌解決人口問題的關鍵環節,也是人全面發展的重要標志和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有效保證。我們的發展是為了人,發展要依靠人,現代化建設需要大批人才和高素質勞動者。
一方面,要堅持教育優先發展,充分開發人力資源,培養適應社會經濟發展需要的人才隊伍和勞動力大軍。改革開放正好與我國人口轉變的特定時期相重合,勞動年齡人口規模大且不斷增長,這是推動經濟突飛猛進的重要原因。未來15~20年時間內,我國勞動年齡人口比例所帶來的人口紅利仍將存在,從人口問題角度來看,這種結構特點是利于我國未來發展的一大優勢。另一方面,要提高出生人口素質。我國每年新生嬰兒存在出生缺陷的數量仍然不小,給個人和家庭帶來很大不幸,也給國家和社會帶來很大負擔。新的婚姻登記條例出臺以后,客觀上造成了婚檢率的大幅度下降,會導致出生缺陷發生率升高。針對這一情況,更要切實做好出生缺陷預防工作,實施好農村婦女孕前和孕早期補服葉酸等公共衛生服務項目,牢筑人口質量的第一道防線。
努力促進人口結構優化,是遏制人口結構失衡的關鍵。亟須綜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別比偏高問題。目前我國出生人口性別比嚴重偏離正常范圍,這種狀況持續下去,勢必影響人口結構平衡,影響人民群眾切身利益,影響社會和諧與穩定。中央此前提出在“十一五”期末,用5年左右的時間,遏制住出生人口性別比升高的勢頭。從目前的進展狀況來看,綜合治理的力度還不夠。各級有關部門應采取強有力措施,通過經濟、教育、法律等手段打擊非醫學需要的胎兒性別鑒定和選擇性人工終止妊娠的行為。
同時,要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人口紅利不是沒有代價的,我國已經成為全球老齡化速度最快的國家,而且這一切都是在經濟社會發展水平還不高的情況下發生的,帶來很多新問題。需要扎扎實實地加快建立和完善覆蓋城鄉的社會保障體系,健全養老服務體系,大力發展養老服務機構和老齡化產業。通過積極探索積極應對老齡化的路子,抑制人口老齡化的負面效應,激發出人口老齡化的正面效應,化挑戰為機遇,尋求“老齡化時代的人口紅利”。
切實加強流動人口服務和管理,是穩定低生育水平、提高人口素質、優化人口結構的重點。隨著經濟增長和結構調整,我國人口流動日益活躍。像農民工總數目前已達2億多,其中跨省區農民工1億多人,加上其他流動人口,數量更大。
我們對流動人口計劃生育的管理和服務,不僅是強調按政策生育,還應該體現對流動人口合法權益的保護。讓他們與當地的常住人口一樣享受同等的待遇,給他們提供平等的服務。但由于歷史、體制等原因,我們對農民工等流動人口的服務和管理在許多方面還存在缺失。
今年10月,《流動人口計劃生育工作條例》正式施行,各級有關部門應以此為契機,按照中央的要求認真做好流動人口的計劃生育工作;同時持續完善社會服務管理政策,解決好農民工就業服務、技能培訓、社會保障、子女教育等實際問題,推動建立統籌管理、服務均等、信息共享、區域協作等工作機制,落實好國家規定的免費服務,維護流動人口的合法權益,為他們安居樂業、創業發展提供良好環境。
“十二五”時期是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是人口發展的重大轉折時期,也是人口和計劃生育工作能否實現由控制人口數量向統籌解決人口問題轉變的關鍵時期。我們應以開闊的視野,以人的全面發展統籌解決人口問題,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創造良好的人口環境。(本刊特約評論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