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農業戶口的居民中,擁有大學本科學歷的人口僅占0.7%”,北京大學中國社會科學調查中心今天發布的一份報告,引起一些人大代表關注,他們一致認為,資源配置不合理阻礙了農村教育發展。
近年來高校迅猛的擴招導致人們產生這樣一種錯覺:以為大學生遍地都是。而此次調查卻發現,情況遠不是那么回事:擁有高等教育水平(本科及以上學歷)的人尚不足10%,其中北京最高,廣東最低,分別為10.3%和4.2%。
這些調查的樣本來自中國較為發達的地區:北京市、上海市和廣東省。人們可以想見,在中西部欠發達地區,其教育狀況可能更令人憂慮。
報告指出,城鄉戶籍制度對教育的影響顯著:在農業戶口的居民中,擁有大學本科學歷的人口僅占0.7%,達到初中教育以上水平的不足20%。而在非農業戶口的人中,對應的比例分別為12.3%和85%。
全國人大代表、湖南省教育廳廳長張放平認為,農村人口受教育水平越來越高,這一點應該肯定,只是相對城市而言,差距有擴大的趨勢。比如考大學,農村孩子僅外語這一項就與城市學生有較大的差別,“這樣就不公平”。
城鄉教育的差距有多種表現,王石齊代表將之歸結為“國家資源配置的不合理”。王石齊是湖南省邵陽縣一所民辦中學的校長,他說,縣城的好老師80%都往市區和省城流走了,鄉村中學的老師就往縣城流動,“就像割韭菜,長一截就割一截,最后就矮化了”。
很多代表對溫家寶總理在今年年初談及農村教育問題時,說過的一段話記憶猶新。總理說:“有個現象值得我們注意,過去我們上大學的時候,班里農村的孩子幾乎占到80%,甚至還要高,現在不同了,農村學生的比重下降了。這是我常想的一件事情。本來經濟社會發展了,農民收入逐步提高了,農村孩子上學的機會多了,但是他們上高職、上大學的比重卻下降了。”
教育學者楊東平主持的一項國家教育科學規劃“十五”課題在2005年曾發布報告稱,近年來,重點大學聚集了越來越多的城市生源,如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和北京師范大學等國家重點大學,在20世紀90年代以來招收的新生中,農村學生的比例呈下降趨勢,其中北師大的農村學生比例從1998年的 30.9%下降到了2002年的22.3%。新增加的來自農村的大學生主要分布在非重點的地方院校。
該報告分析,中國戶籍制度的核心不是居住地的記錄,而是和居民的城鄉身份相聯系的資源配置制度,因而成為影響教育資源分配和教育水平分布的重要變量。調查數據顯示:在完成初中教育后,城市戶籍人口中有67.1%的人能夠繼續升學,并有15.9%的人達到大學及以上學歷。而在農村戶籍人口中,對應的比例則下滑到了26.8%和3%。
張放平代表透露,湖南省從2008年開始,試圖以建設農村合格學校為突破口以縮小城鄉差距,爭取到2015年使全省80%的農村中小學校達標。他說:“這種合格指的是方方面面,如學校管理、師資、體育設施、實驗設備等等,都要達到合格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