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每增長1個百分點,就業只增長約0.1個百分點;固定資產投資效果系數從1991年的0.56下降到去年的0.23……在22日舉行的促進就業與經濟發展良性互動高層論壇上,這些經濟增長與就業的落差引起了官員和學者們的關注。
勞動保障部副部長張小建說,努力把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過程變成促進就業持續擴大的過程,努力把經濟結構調整的過程變成對就業拉動能力不斷提高的過程,努力把城鄉二元結構轉換的過程變成統籌城鄉就業的過程,是解決中國就業問題的根本思路。
經濟增長是解決就業問題的出路,但經濟增長能否拉動就業同步擴大,卻與經濟增長方式、產業結構、人力資源開發利用等緊密相關。1995年聯合國在哥本哈根舉行的世界社會發展首腦會議宣言中首次提出,各國應實行“能夠最大限度地促進創造就業機會的經濟增長方式”。
“經濟增長速度并不是萬應靈藥。經濟增長本身既可以是就業友好型的,也可能是就業排斥型的。”中國社會科學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所長蔡昉說,擴大就業應當成為政府經濟政策的一個獨立目標,并且排在政策優先順序的首位。
我國勞動年齡人口在很長時間內都將處于很高水平。蔡昉指出,2005年,這一數字為9.34億,到2030年將達到9.66億。勞動年齡人口規模大、比重高的特點,將在相當長的時間內保持。
記者從勞動保障部了解到,在現有國情下解決就業問題,依然要更多地依靠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高新技術產業中也有勞動密集環節,勞動密集產業中也有高新技術運用,也能生產出高效益的產品,關鍵是看我們能否謀劃好、經營好、發展好。
蔡昉說,目前具有比較優勢的1700多種中國制造業產品中,主要是非熟練勞動密集型產品,第二位是技術密集型,隨后是人力資本密集型,最后是自然資源密集型,資本密集型產品尚未占據任何地位。
“在促進各產業協調發展的基礎上,重點鼓勵就業彈性高的產業發展,特別是第三產業。優先發展勞動密集型企業,實現勞動密集型與技術密集型、資本密集型的有機結合和協調發展。”中國就業培訓技術指導中心主任劉康認為。
我國非公有制經濟、服務業和中小企業就業容量和潛力巨大。2006年底,我國非公有制經濟從業人員超過1.76億,占城鎮從業人員的62%;服務業從業人員達到2.46億;2005年中小企業從業人員占企業從業人員總數的75%。
“北京市勞動力短缺10萬人,其中大多數是技術工人。要改變這種結構性勞動力短缺現象必須加大人力資本投入。”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經濟研究所副所長楊宜勇說,不斷提高勞動力素質,是消除結構性失業和鼓勵創業的不二途徑。
目前,全國農村仍有1億左右的勞動力需要轉移。蔡昉表示,創造更加暢通的轉移環境尤其重要,應當消除勞動力市場上存在的對農民工的歧視,為農村勞動力創造公平的就業環境。
面對我國長期存在的高強度就業壓力,以及結構調整、經濟體制轉換、人口峰值逼近等一系列壓力,必須堅持把擴大就業擺在經濟社會發展更加突出的位置,實行更加有利于擴大就業的經濟發展戰略,選擇能夠擴大就業的經濟發展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