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
小行星巖石樣本
如果密封艙成功降落,“隼鳥”號將是人類歷史上首個與小行星進行直接接觸并成功返回地球的航天器,也是首個從月球以外的天體降落和起飛的航天器。
“隼鳥”雖然兩度在小行星“絲川”表面著陸,但巖石樣本采集設備未能打開,不過,著陸時可能有地表土砂進入開口的密封艙。日本時事社說,確認是否采集到小行星巖石樣本,可能需要一個月以上時間。
資料>>>
“絲川”小行星
“絲川”小行星與地球直線距離約為3億公里,長約540米,寬約300米,表面崎嶇不平,外形就像個大馬鈴薯。
這顆小行星是從太陽系形成初期就存在的天體中分裂出去的,已經有“數千萬到數億年的歷史”,上面的原始沙石將為天文學家研究太陽系形成和宇宙進化提供前所未有的重要信息。
背景>>>
7年之旅多災多難
“隼鳥”7年之旅多次出現險情,項目組一度對“隼鳥”回歸毫無信心。
2003年5月
“隼鳥”隨日本國產的M5運載火箭從鹿兒島縣升空,飛往位于地球和火星之間的小行星“絲川”。研究初衷是測試利用離子引擎實施星際航行的可行性,伺機登陸“絲川”,采集巖石樣本。
2005年7月
“隼鳥”首現重大故障,控制空中姿態的3臺裝置中,1臺發生故障。10月,第二臺出現故障。
2005年11月
2005年11月,“隼鳥”兩度在“絲川”小行星上著陸。但在同年12月,化學引擎出現燃料泄漏,與地面控制中心失去聯絡達近2個月。項目負責人川口純一郎決定“隼鳥”延期3年返回地球。
2007年4月
“隼鳥”脫離“絲川”小行星軌道,開始回歸地球之旅。同年10月,它關閉了用于長途航行的離子引擎,改為依靠慣性飛行。
2007年4月
2009年2月,“隼鳥”離子引擎重新點火成功,邁出返航地球的關鍵一步。
2010年6月3日
“隼鳥”離子引擎持續噴射,以修正軌道。5日,噴射按計劃停止,意味著“隼鳥”完成回歸前的最后軌道修正。
多災多難,百折不撓,“隼鳥”由此也博得“不死鳥”的尊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