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看到政治體制改革的進步
60年來,在經濟領域,中國已初步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權威人士指出,在看到我國經濟建設取得顯著成就的同時,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同樣取得了顯著成就,形成了以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堅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層群眾自治制度為標志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沒有政治體制改革不斷推進的有力支持,就不能取得輝煌的經濟成就”,受訪專家這樣認為。
對此,中國社科院政治學所副所長房寧指出,從改變文化大革命中形成的以黨代政、高度集權的“一元化”領導體制入手,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中國在政治領域進行了四個方面的重大改革,為整體改革鋪平了道路。
首先,進行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實行領導干部的“革命化、年輕化、知識化和專業化”,廢除事實上存在的領導干部終身制。實行干部“四化”使大批擁護改革開放、年富力強的干部走上了領導崗位,為改革開放的政治路線提供了組織保障。
其次,廢止政社合一體制,恢復鄉鎮設置。將政府的行政職能與農民及農村集體的經濟活動分開,調動農民群眾的生產積極性,為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創造了制度前提和條件。
第三,實行簡政放權,實行黨政分開、政企分開,在微觀經濟層面調動了企業積極性,為以市場為導向的經濟體制改革奠定了制度基礎。
第四,實行憲法改革,恢復社會主義法制,在法制框架內實行改革,設計為中國政治體制改革和經濟體制改革必須遵循的制度規范。
房寧認為,正是由于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我國政治領域進行了重大的、關系全局的政治體制改革,才開啟了全面改革開放和加速工業化、現代化建設的新進程。當年的政治體制改革以及后來貫穿改革開放全過程的政治體制改革的核心內容之一,是保障中國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基本權利,給予每一個中國人以追求美好幸福生活的自由。政治制度保障人民權利,造成了社會價值、社會導向及社會競爭系統的改變,這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社會煥發生機與活力的根本原因。
“一個巨變”和“兩個沒變”
接近60周年國慶日之時,受訪人士提醒,必將迎來一輪基于巨大成就的慶典,但我們也不能“被勝利沖昏頭腦”。
高層多次強調,“越是形勢好的時候,我們越要有憂患意識,越要居安思危。”
十七大報告曾指出,經過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的不懈努力,我國取得了舉世矚目的發展成就,從生產力到生產關系、從經濟基礎到上層建筑都發生了意義深遠的重大變化,但我國仍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這一社會主要矛盾沒有變。
權威人士表示,準確把握“一個巨變”和“兩個沒變”,認清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國情,不是要妄自菲薄、自甘落后,也不是要脫離實際、急于求成,而是要堅持把它作為推進改革、謀劃發展的根本依據。尤其在應對全球金融危機、經濟形勢仍然困難、社會穩定壓力依然巨大的時候,更應保持清醒頭腦、增強憂患意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