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7日,在巴西首都巴西利亞,當地青年與充氣福娃合影。當日,中國新年慶祝活動在巴西利亞新命名的“世界和諧廣場”舉行,中國駐巴西大使陳篤慶、巴西利亞市市長庫提尼奧與觀眾們一起觀看了舞獅、功夫和中國歌舞等表演。 新華社記者趙焱攝
新華網專稿:瑞士洛桑國際管理學院國際政治經濟學教授讓-皮埃爾·萊曼日前在媒體撰文説:"中國的崛起將是和平的。"美國《全球主義者》在線雜志16日刊發了萊曼的這篇文章,題為《我眼中的中國:探索中國的未來》,要點如下:
按照理想的做法,我將不滿足于從旁觀察。正如人們經常指出的那樣,以往每當有新的全球大國嶄露頭角,戰爭總是接踵而至。中國充分注意到了人類歷史上的這一可悲記錄,并且表示,中國的情況完全不同--中國的崛起將是和平的。
目前存在兩種主要觀點:
一種是,中國不具備好戰的帝國主義傳統。這種觀點其實完全基于歷史,并不十分令人信服。
第二種看法比較具有說服力:中國的國內議程和挑戰極其繁復而嚴峻,所以缺少對外冒險的時間、意愿和精力。中國的優先重點是和平的國內經濟發展,而不是對外擴張。
2月10日,新春游行的隊伍行進在英國倫敦街頭。當天,倫敦舉行一系列活動,慶祝中國農歷新年。 新華社記者謝秀棟攝
前進阻力
世界經濟強國也是相對貧窮的國家---這在歷史上是前所未有的。或許更準確的說法是,作為強有力的經濟引擎,中國有相當一部分人口的收入低于全球平均標準,屬于全球最貧困的人口。
農村地區有8億人口還很窮,提高他們的生活水平確實是一項相當艱巨的任務。不僅如此,中國還面臨著貧富嚴重不均的問題。
中國的環境問題同樣令人憂心。快速的工業化伴以地方上存在的腐敗現象,導致環境嚴重惡化。實現經濟增長與環保(增長與綠色)之間的平衡并非易事。
此外,中國一方面要維持增長,創造就業機會,提供必要的公共必需品,如教育、衛生、基礎設施和社會保障;另一方面還必須滿足中國迅速擴大的中產階層不斷提高的要求。制度(尤其是法治方面的制度)還很不健全。
經濟驟然衰退是有可能阻礙和平崛起的局面之一。
2007年11月5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軍委副主席、國務委員兼國防部長曹剛川上將為來訪的美國國防部長羅伯特·蓋茨舉行歡迎儀式。 新華社記者 李濤 攝
美國因素
必須指出的是,中國的崛起和平與否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中國國內的形勢發展,但也決定于其他國家和地區的形勢和中國與這些國家和地區的關系。
如果北京認為臺灣在采取謀求獨立的措施,那么無論中國的經濟形勢如何,北京十有八九要以武力回應。中國人認為,臺灣問題完全是內政。這種觀點沒有錯。臺灣的居民主要從中國大陸遷徙而來。原住民的人數不到總人口的2%。臺灣歷來被視作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由此就引出了中國崛起的過程中最難以估量的因素---美國。美國有相當一批決策者和政策專家認為,美中之間的戰爭不可避免。
如果要適應中國的崛起,還必須保持以往在全世界行之有效的多邊框架。這也是世貿組織多哈回合陷于停滯令人感到極為遺憾的諸多原因之一。
鑒于這可能是我職業生涯中的最后十年,我的計劃不光是"從旁觀察"中國的形勢發展和中國對全球的影響。
這是烏魯木齊市外環路(2005年9月28日攝)。 自2003年以來,我國經濟進入新一輪快速增長期。從2003年到2007年的5年間,國民經濟持續保持平穩快速發展,呈現出經濟增長較快、質量效益提高、結構協調性增強、群眾實惠增多的良好態勢,實現了又好又快發展。這一成績的取得,與黨中央、國務院審時度勢,科學分析形勢,針對經濟運行中的突出矛盾和問題,綜合運用財政、稅收、關稅、利率等多種手段,果斷推出一系列宏觀調控政策措施密不可分。 新華社發
美好希望
我們必須意識到,中國自身的發展前景充滿機遇,也充滿不確定性、脆弱性和多變性。同樣,中國的大舉復興給國際體系帶來了諸多機遇,也帶來了不可小視的不確定、脆弱和多變因素。
盡管存在諸多挑戰、潛在困難和危險,但我還是認為,我們有理由對中國的長遠發展前景保持審慎樂觀的態度。
我認為,中國正在發展,將逐漸形成更加自由、多元化和負責任的管理形式,打造更加公正的社會。
如果要實現這一目標,中國就必須縮小貧富差距,實施人類歷史上前所未有的城市化計劃。這也許要花費20-30年時間,我本人很可能將無緣目睹全過程。全世界應該鼓勵中國沿著這條路走下去。
回過頭來看,我個人迄今為止的人生歷程非常幸運。我的祖父和父親經歷了兩次世界大戰和其間的經濟蕭條。我出生在1945年夏天,與戰爭和貧困擦肩而過。
為了他們和所有將在這個世紀生活很長時間的人,我們必須正視這個挑戰:讓中國的和平崛起成為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