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歸科技評價的本源——“價值判斷”
經過?40?年的改革開放,我國科技事業經過時間的磨礪已經走到了歷史發展的關鍵階段。然而,仍有諸多因素嚴重制約我國科技事業的發展,其中最根本的因素就是對科技活動的評價。評價作為政府配置科技資源的依據和實施科技管理的重要手段,事實上,這是一把“雙刃劍”:如果評價過程遵循科學技術發展規律,就能將科學研究的產出價值達到最優;相反,則會造成國家有限資源的浪費和錯配,在束縛科研人員創新思想的同時,制約國家自主創新能力的提高。
近年來,我們在科技評價理論和實踐中積極的探索,不僅極大促進科技事業的發展和進步,還有效提高了我國科技管理水平。但是,從某種程度上說,現行的科技評價體系卻暴露許多問題,管理部門采取“論文量化”作為科技評價工具,造就了太多論文和獎項的“英雄”,卻始終沒有創造出一些重大的、引領世界的原創成果,從而引發了科技界廣泛的關注和詬病。這個無形“指揮棒”,根深蒂固,短期內很難去除,直到?2018?年中美貿易摩擦問題的出現,竟然發現我們沒有合適的應對之策,甚至不能解決貿易清單中諸多曾經看似不是“問題”的真問題、難問題。這一刻,需要反思我們現行的科技體制是否適應新時代科技的發展?究竟科技評價的本源是什么?究竟我們的體制應該如何支撐我們的評價機制呢?
科技評價理論方法與歷史發展
追溯科技評價的本源,需要回顧科技評價的歷史發展與理論方法。科技評價是伴隨科學技術活動的產生而產生的,科學評價活動在科學技術發展的不同歷史時期表現出不同的特征。比較系統的科技評價是從近代專業化的科學研究活動產生后開始的。從評價執行主體看,評價大致經歷了科學共同體的同行評議、政府和學術界開展的宏觀科技評價兩個階段。
同行評議。科學共同體有組織的學術評價始于?17?世紀中葉。對政府資助項目的科技評價始于?20?世紀初美國國會研究服務部,是針對各委員會和議員們提出的各類科學技術問題進行的研究、分析和評價。最典型做法,就是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SF)確定同行評議作為評價中申請項目和項目研究質量的一種正式的評價機制?!翱茖W界用同行評議來判斷工作程序的正確性、確認結果的可靠性及對有限資源的分配。”此后,主要國家的科學研究資助管理紛紛效仿?NSF,以同行評議為主要方式的科技評價得到普遍應用,成為政府優化配置科研資源的有效手段。
宏觀科技評價。主要國家開展的宏觀科技評價的歷史可以追溯到?20?世紀?50?年代,大概分為?3?個方面。①基于政府監測指標的科技評價。主要采用統計指標方式來監測作為一項國家事業的科學技術發展情況。典型方法是基于投入-產出-影響模式。美國?NSF?開發的《科學與工程指標》是最先開始測度科研活動的,并被許多國家和組織效仿。②基于文獻計量分析的科技評價。隨著科學引文索引(SCI)的誕生,文獻計量方法成為科技評價和科技政策研究的一個重要的定量分析工具,主要用于定量測度研究產出的數量和質量。③將基礎研究視為國家戰略資源的評價。《科學——沒有止境的前沿》提出“試圖對基礎研究的投資做立即的定量評價是行不通和不現實的,重要的事情是展示科學研究的巨大貢獻,識別取得重大發現的科學家”。美國?NSF?按照這一理念,定期通過《技術回溯與科學中的重大事件》《創新過程中科學與技術的相互作用》《基礎研究如何獲得了意想不到的回報》等相關研究報告,展示基礎研究對創新作出的意想不到但又必不可少的貢獻,引起了經濟學家和科技政策研究專家,以及學術界的高度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