災難之后世界與中國同在,中國人民將永遠銘記國際社會的幫助和支持
28日,美國國防后勤局捐贈的153頂大帳篷運抵成都雙流機場。至此,國際到華救援物資已超過千噸。
汶川大地震發生后,世界與中國站在一起:秘魯、佛得角等國宣布了全國哀悼日。歐洲議會22日通過議案,向地震遇難者表示哀悼。美國參眾兩院通過決議,對中國發生大地震表示同情和慰問。截至26日20時,已有156個國家的政府首腦和各界人士前往中國駐外使館吊唁。在中國為期三天的全國哀悼日期間,多個國家駐華使館降半旗志哀。
在大地震發生當晚,英國洞穴探索專家馬特·瑞安就趕往震區,用刀在竹林中砍出一條路,救出被困在山上的中國工人。
在都江堰、綿竹、北川等災區的廢墟上,閃現著日本、俄羅斯、新加坡、韓國等國專業救援隊員忙碌的身影。5月17日,俄羅斯救援隊成功救出一位被埋127小時的幸存者。自5月20日陸續抵達四川災區的俄羅斯、日本、意大利和德國的國際醫療隊,至27日晚,已累計診治傷病員2410人次。
與此同時,帳篷、毯子、發電設備、食品、飲用水等國際救災物資也源源不斷涌入災區。成都雙流機場吞吐著成千上萬噸的“五洲友誼”,新疆阿拉山口岸也成為“四海溫暖”的集散點。還有更多:美國向中國提供衛星圖像;澳大利亞外交部長斯蒂芬·史密斯表示,將向四川省運送專業的切割和起重設備;俄羅斯總統訪華時邀請震區中小學生到俄羅斯療傷……
5月23日,彭州市利安中心小學六年級一班趙永欽給俄羅斯救援隊寫了一封感謝信:“你們不畏艱難,不怕疲勞,把多少鮮活的生命挽救,把生命垂危的傷員從死亡的邊緣拉了回來。你們對我國救災工作的支援,對救災工作作出的貢獻,中國人民不會忘記……”
以開放的態度接受國際援助,關注生命重于一切。當中國向國際社會發出“需要330萬頂帳篷”呼吁時,法國《費加羅報》評價說:“向外國求助證明把受災群眾需要放在首位”,進而它作出分析說:“中國以一種更開放的態度接受援助……國際上對中國的信任也不斷增強。”
中華民族經受住地震考驗,制度動員能力更受世界矚目
只要有一線生機,就竭盡百分之百的努力;讓所有受災群眾“有飯吃、有水喝、有地方住”;讓學生“有學上”,病人“有治療”……中國在抗震救災動用全國力量的“優秀表現”給全世界留下深刻印象,以至美國《時代》周刊發出驚嘆:“原來中國是這樣!”
地震危機處理凸顯了中國的制度優勢。一些海外媒體認為,“中國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迅速反應,保證了救援工作能在第一時間有效展開。”彭博新聞社則注意到,“在地震發生后幾個小時內,中國各級政府、警察和軍隊以及被動員起來的民眾,就加入到其規模達到國際最高標準的救援行動當中”。英國諾丁漢大學學者鄭永年進一步指出,地震之后,人們確實看到了中國制度體系的優越性,中國在短時間內動員巨大的力量投入,這是其他任何制度所不能比擬的,讓人們從中發現了中國社會的巨大凝聚力。
中國的“集中力量辦大事”又一次在歷史關頭發揮出巨大威力。這次災區重建,中國也將依靠“集中力量辦大事”?!堵迳即墪r報》在報道中,對中國“結對子”援建的做法尤其表示贊嘆:較富裕的省份和城市立刻向遭受地震災害的地區提供財政和技術援助。這種方法非常實用而有效。目前,江蘇支援綿竹、上海支援都江堰、北京支援什邡、廣東支援汶川等“對口支援”已經展開。
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人民軍隊所發揮的巨大作用和表現出的頑強精神也讓世界感嘆。路透社說,在地震發生后僅20分鐘,中國人民解放軍就開始“無路可走的強行軍”,翻山越嶺救助幸存者?!按┥绞^余震的鐵膽鋼腸”,五千米云霧空降的“英雄孤膽”,“帶血的雙手還在挖掘,干渴的喉嚨卻不愿喝百姓的救命水”……對于10多萬參戰的軍隊和武警、公安官兵,多家外媒一致贊嘆“盡顯人性光芒和人格魅力”。
一些外國媒體得出了更為深刻的結論。美聯社等認為,這次抗震救災,中國政府彰顯了“以民為本”的執政理念,樹立了正面積極的國家形象。“大寫的中國人”超越了種族和時空的界限,“將讓一些以意識形態劃線、以冷戰思維觀察中共的做法被日益邊緣化”。
對地震危機的有效應對更證明“中國黨和政府有抵御大災難的能力,具備有效執政能力和掌握大局能力”。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中國政治問題專家黃靖在《華爾街日報》表示,“北京方面借此證明,只有中共有能力照顧好中國人民,有能力解決這樣的危機,有能力使社會穩定、經濟發展”。(參與采寫記者于長洪、唐璐、葛素表、肖春飛、叢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