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
3、物質技術裝備條件顯著改善。2010年全省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為51%,比2005年提高了3個百分點。全省農業機械總動力達到3805萬千瓦,增長了113.6%。其中用國家補貼資金購買的各類農業機械,從2005年的2890臺猛增到2010年的39.8萬臺,增加了130倍;水稻機耕、機收水平由2005年的60%、30%,猛增到2010年的80.0%和62.9%;水稻生產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50.1%,進入了中級發展階段。全省34個縣完成了基層農業技術推廣體系改革與建設工作。農村能源建設穩步發展,全省農村戶用沼氣池數153.9萬戶、小型沼氣工程2907處、中型沼氣工程1030處,大型沼氣工程387處,占全省總農戶數的21.5%,建設鄉村沼氣服務網點2104個,惠及人口近650萬人。
4、重大動植物疫病防控成效明顯。“十一五”期間,新增農業有害生物預警與控制區域站21個,全省總數達到32個,防治或減輕稻飛虱、稻縱卷葉螟、稻瘟病、棉鈴蟲等主要病蟲害危害面積12.7億畝,挽回經濟損失100億元。省級畜牧獸醫體制改革全面完成,地(市)級改革基本到位,縣(市、區)改革大部分到位,基本建立了行政管理、監督執法、技術支撐三大體系,建立了省、市、縣、鄉、村五級動物防疫雙軌責任制,健全并落實動物防疫聯防聯控、群防群控和物資經費保障機制,認真落實國家強制免疫政策,統籌兼顧做好非強制免疫工作,強化動物疫病監測與預警預報,加強突發動物疫情應急能力建設及動物衛生監督與執法,加快推進動物標識及疫病可追溯體系建設和重點疫病凈化工程建設等,動物疫病防控能力明顯提升。
5、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顯著提高。認真貫徹落實《農產品質量安全法》,全面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能力建設,全省共有縣級以上農產品質量安全專(兼)職監管人員639人,已組建部省級農產品質檢中心3個、設區市級農產品質檢中心11個、縣級農產品質檢站77個,全省農產品質檢機構共擁有檢測技術人員825人,檢測儀器設備達1.12億元。依托這些質檢機構,全省各級農業部門每年抽檢農產品12.2萬批次。共制(修)訂農業地方標準313項、地方農業生產技術規范586項,已建設15個全國農產品標準化示范縣、33個全國綠色食品原料標準化生產示范縣,356個農產品標準化示范區,發展無公害農產品877個、綠色(有機)食品1148個,登記國家地理標志保護農產品28個。2010年全省蔬菜中農藥殘留合格率達到97%,生豬(豬尿)中鹽酸克倫特羅、萊克多巴胺等藥物殘留合格率達到99.5%,生鮮乳中三聚氰胺檢測合格率達到100%,淡水產品中藥物殘留合格率達到98%,連續多年全省沒有出現一例因食用農產品導致的質量安全事故。
6、農產品市場與執法體系日趨完善。全省現有農業部定點農產品批發市場22個,年交易額達到290多億元,各類農產品協(合)作組織3000多個,50萬農民參與農產品流通,初步構成農產品流通體系。現行有效的涉農地方性法規和規章有15部,市、縣(區)農業局已建立農業綜合執法機構100個,執法人員623人,共查處假冒偽劣種子(苗)案件60件,農藥案件5000余件,為農民挽回經濟損失5億元,有效遏制了農資產品和農產品質量違法行為的發生。同時深入開展農業執法文明窗口創建活動,進一步加快行政審批制度改革,行政許可項目精簡12項,審批時間縮短8天,為創業者提供了一個公開、便民、高效的政務環境。
7、農村經營體制機制創新深入推進。土地承包經營制度得到有效鞏固,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規范有序流轉。農業產業化經營快速推進。2010年底全省擁有國家重點龍頭企業27家,省級龍頭企業472家,市級龍頭企業1338家。年銷售收入超億元的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245家,超10億元的22家,超50億元的5家。省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直接帶動農戶356萬戶,占全省農戶總數的42.5%,農戶從產業化經營中增加收入總額達到90億元,較2005年增長112.4%,戶均增收2000元,增長112.2%,吸納和安置農村勞動力就業人數達24萬人。2010年省級龍頭企業實現銷售收入1303億元,企業年銷售收入平均規模達到2.76億元,比2005年增加了0.9億元,增長42.6%;企業平均擁有固定資產0.6億元,增長了34%。現有3家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在國內上市,3家在國外上市,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融資能力進一步增強。全省農民專業合作社達到1.19萬家,合作社成員數超過12萬戶,戶均增收達2800元。
8、農墾經濟健康快速發展。全省農墾系統生產總值由2005年的38.8億元增長到2010年的89.4億元,年均增長率為18.2%,連續八年實現兩位數增長。2010年全省農墾系統實現利潤4.4億元,連續8年盈利。全省農墾系統民生逐步改善,農墾職工負擔得到切實減輕,職工收入和生活水平也大幅度提高,人均純收入由2005年的3450元增加到2010年的5797元,年均增長率11%,連續8年增收300元以上。以共青、桑海、大茅山、紅星、茅山頭、梅巖等七個經濟開發區為支撐的產業布局框架基本形成,紡織服裝、羽絨制品、醫藥制品、食品加工等支柱產業和一批骨干企業異軍突起,對墾區經濟發展帶動作用不斷增強。
9、外向型農業進一步發展。2010年全省農業招商引資首次突破100億元,農產品出口創匯4.3億美元,同比增長8.6%。大鄣山有機茶、供港蔬菜、贛南臍橙等農產品遠銷香港、日本、歐洲等國際市場,成為農業出口創匯的重點產品,特別是供港蔬菜占香港市場量的1/3。畜產品外銷和出口穩定增長,年外銷生豬1100萬頭,活牛活羊80萬頭,活禽7000萬羽,禽蛋10余萬噸,每年供港生豬25萬頭左右,外銷和出口總量比“十五”期間增長315%以上。水產品出口企業中,對美國和歐盟成功注冊的分別有13家,對俄羅斯成功注冊的有14家,注冊企業數居中部省份之首,小龍蝦對美出口實現“零”關稅,鮮活淡水魚供港銷售實現零突破。2010年全省水產品出口創匯突破2億美元,其中自營出口1.9億美元,連續9年居全國內陸省第一。
10、農民收入保持較快增速。隨著大量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和強農惠農政策力度不斷加大,全省農民增收渠道不斷拓寬,經營性收入不斷增長,工資性和轉移性收入比重大幅上升。“十一五”期間,全省農民人均純收入連續邁上4000元、5000元臺階,2010年達到5789元,連續5年位居中部六省第一,比2005年增加了2523元,增長77%,年均增長率達到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