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深化改革,優化國內投資環境
“行政審批制度在入世后有了很大改進,但仍滯后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上海財經大學公共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劉小兵表示,在有些地方,行政審批涉及市場能夠自主調節領域的現象還存在;審批不公開、辦理效率低也比較普遍。因此,要進一步優化行政審批流程,加強政務中心和電子政務建設,縮短企業辦理行政審批的時間。
劉小兵表示,作為優化投資“軟環境”的重要方面,知識產權保護工作也要加強。不少擁有先進技術的跨國公司,因為知識產權的問題放慢了進入中國的步伐。同時,加大知識產權保護力度也有利于國內企業增強知識產權保護意識,促進國內企業自主創新。
商務部研究院研究員邢厚媛表示,企業走出去的規模越來越大、國際投資環境日益紛繁復雜,政府需要也有責任為“走出去”的企業提供更加完善的服務。
“在‘走出去’過程中,中國企業面臨困難在不斷增多。”海爾集團執行副總裁周云杰說,除了全球經濟低速增長、原材料等生產要素成本上升、通貨膨脹等壓力外,技術性貿易壁壘、綠色壁壘等成為限制中國企業在“走出去”過程中更進一步的重要因素。
“在應對貿易壁壘方面,政府應加大對外協調、談判的力度,利用雙邊合作協議等雙邊或多邊機制消除障礙。”邢厚媛表示,除了消除貿易壁壘外,政府在應對貿易摩擦方面也應該給企業提供支持。“單個企業在應對‘反傾銷’、‘反補貼’時能力有限,政府應該合理運用WTO規則,為企業走出去提供更多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