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政府干預少了服務多了(入世十年調研行之三)
本報記者 王 珂
減少審批,讓企業決策更自主
“入世十年來,行政審批確實發生了很大變化。”青島世展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公維峰說,市場瞬息萬變,企業經常需要做出調整,很多事必須經過審批才能進行,行政審批的快慢直接決定企業能否快速應對市場變化。這十年,他對行政審批改革頗有感觸:
——需要審批的項目逐漸減少。企業剛成立時,行政審批項目多,辦理起來相當繁瑣。現在公司名稱變更、地址變更、股東名稱變更等項目已經由審批改為備案,企業自主決策空間更大了;
——辦理審批的程序不斷優化。以前一個項目從申請到落地,需要在幾個甚至十幾個部門之間來回跑,花費幾個月時間。而現在很多審批可以網上申請,經相關部門辦理后即可取回,辦理一項審批慢則幾天,快則只需幾個小時;
——服務態度有了很大改觀。幾年前辦理行政審批,“門難進、臉難看,”辦理一項審批要跑很多趟。現在辦理審批前可電話咨詢,不僅服務態度好,而且會詳細告知現場辦理前該準備哪些材料,跑一趟即可完成辦理。
十年來,我國開展了大量清理、取消和調整行政審批事項的工作,逐漸把政府不該管的交給企業、社會和市場。2004年7月,國務院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通過的《行政許可法》正式實施,標志著我國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和行政審批工作走上法制化、規范化軌道。各地各部門開始了清理、廢止和修訂與法律相違背和不一致的行政法規、規章、規范性文件,新制定了一系列有關行政審批的法規、規章和制度,規范了政府權限和履行職能的程序。
“入世后,青島市對行政許可事項進行了4輪清理,市級行政許可由1263項取消調整到109項,減少91%;非行政許可審批由337項調減到116項,減少66%。”山東省青島市副市長姚堅表示,除了審批數量大幅降低以外,青島市還建成了行政審批服務大廳,使得行政許可事項集中審批達到93%,非許可事項集中審批達到75%。
加強服務,內外資企業多方受益
入世之初,利用稅收、用地等優惠政策吸引外資,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內外資企業競爭地位的不平等。近年來,我國陸續統一了內外資企業在城鎮土地使用、車船、企業所得等領域的稅收政策。2010年12月1日起,我國又統一了內外資企業和個人城市維護建設稅和教育費附加制度,實現了內外資企業稅制的全面統一,內外資企業平等競爭環境得到改善。
優惠沒有了,如何保持對外資企業的吸引力?關鍵就在于不斷優化投資“硬環境”和“軟環境”,讓外企感受到發展的空間和機遇。
“現在,國內優越的投資環境成為對外資最大的‘優惠政策’。”陜西省西安市副市長韓松說,近年來,西安市不斷強化交通、物流等基礎服務。比如西安目前正在建設的國際港務區,為企業打造一個現代化的物流平臺,有效提高對外資的吸引力。另一方面,西安通過清理和廢止一批不適應WTO規則的地方性法規、涉外行政事業性收費項目、不合理的涉外市場準入,優化了企業發展的“軟環境”。
投資環境的改善,讓原來外資對地方的單向選擇,慢慢向地方和外資之間的雙向選擇轉變。“西安的招商政策,從原來‘撿到籃子里就是菜’發展到現在的選商,是由投資環境不斷改善決定的。”韓松說,西安市吸引外資已經有自己的標準,其中很重要的一項就是不能引進“高能耗、高污染”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