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檻低、收益快,創業者趨之若鶩,管理差、糾紛多,發展前景堪憂
去年出現在內蒙古呼和浩特市的格子屋,以投資少、收益快、零風險的特點,贏得不少年輕人的青睞。一時間,格子屋在呼和浩特市各大學周圍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出來。呼和浩特市附中東巷周邊有好幾所高校,是目前全市格子屋數量最多、最為集中的區域。
日前,記者在這里走訪時看到,這些格子屋的面積15~30平方米不等,店鋪里面被分成了大大小小幾十個乃至上百個格子,每個格子按照位置和面積大小,月租金80元~220元不等。一家格子屋的店主告訴記者,任何人只要簽訂租用協議并且交納租金,就可以當“格主”,在店內寄賣商品。格主不用辦理營業執照,也無需操心銷售,一切都由店主和導購代勞。
內蒙古農業大學大三學生李麗已經當了半年多的格主。她租了兩個格子,分別經營飾品和化妝品。“平時利用課余時間過去看看,很輕松。前期的投資只有幾百元。現在,兩個格子每月可以收益700多元錢,可以支付自己70%的生活費。”李麗說。附中東巷一位姓李的店主告訴記者,對苦于無錢投資實體店的經營者來說,格子屋是最好的選擇,很多開網店的經營者紛紛租下格子,作為網店的展示柜,也有不少人是抱著“玩兒”的心態來租格子經營的。
然而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格子屋雖然投資小、收益快,但其中的問題也不少。
格多人少管理差
每間格子屋里有幾十乃至上百個格子,里面陳列的商品或者很豐富或者有創意,這就需要大量導購來介紹產品。但是記者在采訪中注意到,大多數格子屋存在格子多、導購少的現象。
附中東巷的一間格子屋里,只有4名導購,平均每人要照顧近50個格子,不少格子中的產品被弄亂也沒有人整理。導購表示,顧客多的時候,根本忙不過來。對一些有創意的新產品,導購只能介紹大概的情況。
記者在一間格子屋隨手拿起一枚戒指詢問材質,導購支吾半天卻回答不上來。對于格多人少的情況,在呼和浩特市一家企業工作的小金這樣形容:在格子屋購物很難有頭緒,而且總感覺很多商品擺放凌亂,導購一問三不知。
格子屋里的小商品種類、數量繁多,均為敞開式經營,商品丟失的情況時有發生。盡管一些格子屋安裝了攝像頭防盜,但是一位店主表示,被偷竊的大多數是飾品類的小物件,即便安裝攝像頭,還是防不勝防。按照一般慣例,商品丟失后,店主都會給予格主一定的賠償,具體的賠償標準由雙方約定。
沒有票據糾紛多
提起在格子屋購物,內蒙古財經學院大一學生小娜有一肚子苦水。兩個月前,小娜在內蒙古大學附近的格子屋花160元買了一副彩色隱形眼鏡,售價比正規眼鏡店便宜了一半左右。
“當時,店主和導購告訴我,這是韓國原裝進口產品,絕對不會有質量問題,我看見這副眼鏡的外包裝上標注著‘絕對正品’的字樣才買的。”小娜說。
小娜戴了4天就覺得眼睛干澀,后來情況越來越嚴重,只能到醫院檢查。檢查結果是眼結膜已經嚴重發炎,不能繼續戴隱形眼鏡了。醫生還告訴她,隱形眼鏡屬于醫療器械,只有取得了經營資質的專業眼鏡店才能銷售。
“因為沒有索取發票,就是回去找格子屋的格主,對方也很難承認,于是就放棄了維權。”小娜說,她身邊的朋友在格子屋購物時也遇到過類似的情況,對此大多數人只能自認倒霉。
記者在采訪中發現,在格子屋消費的人群通常不索要發票及收據,格主又經常換人,消費者發現購買的產品有質量問題時,往往找不到人。
假冒偽劣藏其間
格子屋因為銷售的商品時尚、新潮而受到不少學生追捧,同時也因為銷售所謂的進口產品而受到不少白領的青睞。
前不久,消費者小琳在內蒙古滿達商城內的一間格子屋里看中了一款蘭蔻香水,價格只是專柜的1/3。在店主許諾假一賠十的情況下,她買下了這款香水。當她樂滋滋地拿著香水給朋友們看時,朋友們覺得這款香水與商場專柜銷售的有很大區別,懷疑是假貨。隨后,小琳特意拿著所購香水到商場專柜進行比照,結果發現除了名字外,不但外包裝不一樣,連氣味都不一樣。小琳連忙拿著香水找到格子屋的店主,要求對方履行假一賠十的承諾。但是店主表示,假一賠十是格主說的,自己只是轉達,具體的賠償事宜要與格主聯系。等她聯系上格主后,格主一口咬定自己的商品是真貨,當小琳要求一起去做產品質量鑒定時,格主就“消失”了。
記者在采訪中發現,大多數格子屋的商品質量參差不齊,所謂進口產品大多數無中文標志,有的格主在商品表面簡單張貼了便條,上面只標明商品名稱。一位店主稱,所謂進口產品是逃稅后進入國內市場的,因此價格便宜。
盲目跟風難盈利
位于附中東巷的一家店鋪原本經營服裝,最近正在清甩貨物。店主告訴記者,他打算把店鋪改成格子屋經營。店主坦言,格子屋收益快,效益也很好,而且操心少。
較早涉足格子屋生意的小欣表示,目前呼和浩特市的格子屋數量日漸增多,但是消費群體主要以年輕人為主,因此地段和經營范圍很關鍵,一旦選擇不好,就會造成損失。對此,小欣說,任何投資均存在風險,選擇入行或者改行的經營者一定要保持清醒的頭腦。
不少網友對遍地開花的格子屋的生存現狀表示擔憂。有的網友坦言格子屋也出現了泡沫危機,由于門檻低,創業者盲目跟風,最終導致格子屋受損關張。有的網友對目前一些店鋪紛紛改行干格子屋的情況表示不解,他們認為,長此以往,格子屋趨于市場飽和,不能達到預期的盈利目的。 本報記者 李玉波 通訊員 趙海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