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之前預計的在處女花園中平行地展出這五堵墻不同,現在這五個以“應對”為題的建筑作品將錯落地擺放在通往處女花園的路上。變動可能是由于意大利人對古跡的在意。由于處女花園得名于地下的女子修道院遺址,大概在地下一米深。一般地基打個34厘米,應該沒問題,可是意大利人會很緊張,每天會有很多協調,每天都有人檢查,協調之后,再有所調整。“這點我們在前期準備的時候就已經想到了,但一切都得到現場才能具體解決。”中國館工作人員解釋說。據悉,劉家琨的再生磚中也將塞入一些自己制作的相關說明冊,“還有一些物資我們將盡力在這兩天運到威尼斯。”劉家琨說。
“日常生長”:聚焦北京
油庫部分由作家阿城策劃,展現“日常生長”的主題:“日常生長,就是在與人的日常生活中,日積月累、點點滴滴的那些生長關系。建筑在這種關系上并沒有例外。城、鎮、市場、居所,在傳統里,都體現為生長的關系,或者是在大的框架范圍內生長填充的。這樣的生長關系,恐怕是所謂規劃者或者建筑設計師要時時注意的。”阿城認為,普通的建筑,與人的日常生活,如果處于互為生長的關系,就是利于生活的良性關系,如果處于互為抵觸、沖突、冷漠的關系,就是惡性的關系。油庫內展出的攝影作品,將在此主題下試圖體現出上述兩種關系。
在這個部分中,被置于聚光下的照片用一種凝固的形式呈現了北京這座城市的生長姿態。
藝術家王迪參展的作品分為《紅色住宅》和《北京街巷》兩個部分,它們涉及的都是藝術家所成長的年代北京普通人的居住環境,而《紅色住宅》更多帶有個人的成長記憶。王迪所拍攝的這些樓都有一個共同的核心,它們都是在計劃經濟體制下以國家硬性住宅經濟指標為依據進行標準化設計、建造并以福利供給制方式進行分派的住宅建筑。這種性質不僅決定了建筑的格局設計、面積指標、住宅區的規劃方針,甚至在外觀上也形成了一種獨特的帶有意識形態色彩的風格,從而也就有了《紅色住宅》這個主題。《北京街巷》是依照阿城對本屆雙年展《普通建筑》這一主題的闡釋而專門拍攝的,通過對幾段北京胡同街區的連貫拍攝,展現城市建筑、環境之間自然生長的關系以及和非生長關系的沖突。雖然作為幾朝國都的北京從一開始就是以行政規劃而非自然擴散的方式形成的,但進入城市的細節,數百年不間斷的文化傳承,居民對居住功能和居住文化的不斷擴展完善,使得這座城市依然有著非常細膩、連貫的生長脈絡。但近百年來文化傳承的斷裂,不同的、新舊文化及意識形態的生硬的沖突,造成了今天這座城市到處充滿著生長關系斷裂、不協調的景象。
據悉,第11屆威尼斯國際建筑雙年展將于9月14日至11月23日在意大利水城威尼斯舉辦,主題為“那兒,超越房屋的建筑”(Out there: Architecture Beyond Building)。從1975年開始舉辦的國際建筑雙年展,是威尼斯雙年展的一個常規組成部分,本屆建筑雙年展將匯聚來自65個國家的建筑師和建筑展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