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四通人的低調,卻掩蓋不住他們20年創造的奇跡:
1984年,一批科技人員走出科研院所,創辦了四通公司。此后,四通不僅用300%的發展速度驗證了改革對人的創造能力的解放,更在當時的新舊體制轉換時期,率先提出“尊重人的口號,并創造性地提出“自由組合、自籌資金、自主經營、自負盈虧四自原則,成為中國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民有、民營、自主經營的企業。讓四通人引以為傲的是,四通創造了民營企業發展中的許多第一:第一個推出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年產值達數億元的電子信息產品———四通打字機;第一個在香港上市,將民營企業活動舞臺擴展到海外。
“我認為對高境界的追求和不斷的創新精神是四通20年來恒久不變的企業之魂。”段永基總結了四通的經驗。但在回顧往日輝煌的同時,段永基坦承,與創業前期的蒸蒸日上相比,自1996年以來的8年,四通的光芒明顯地黯淡了。他分析,創業初期的“金牌得主地位,掩蓋了我們這些半路出家的企業從業人員在市場研究,管理體制的理解及對所處環境的研究和適應能力的調整等眾多方面的嚴重不足。本身市場素質化不高等內在因素是直接原因,大變革中的中國的特殊環境也產生了始料不及的重大影響。他認為,中國企業的生存環境異常復雜,一方面,市場競爭越來越激烈,另一方面,體制創新、法制建設、政府服務、文化環境又明顯滯后。由此,四通的起落盛衰引出了一個深刻的話題———企業發展與生存環境的關系、生存環境與企業家素質的關系。
對此,段永基指出,中關村老的經營模式已經過時,民營高科技企業必須進行轉型。段永基介紹,四通集團在2004年初確立了集中力量發展網絡文化和生命健康兩大產業的經營戰略。他透露,目前四通已實現了和史玉柱領導的巨人集團的全面合并,今后還將沿此方向進行并購和擴張,力爭在3年內成為生命健康產業的亞洲第一品牌;同時將與廣電系統密切合作,持續大規模投資中廣有線公司,力爭使之成為中國最大的有線電視運營服務商之一,再結合四通投資創辦的新浪網及陽光網絡等業務,構成網絡文化支柱業務。
在泰山產業研究院秘書長華貽芳看來,“四通的價值,首先是他們敢于倡導人的個性回歸。
“歷史證明,四通是當之無愧的里程碑。這是因為,在一切變化之中,有一點是永遠不會變化的,那就是四通確實曾以先進理念驅使著自身的快速發展,同時她也向全社會發出過響亮的召喚。它召喚人的個性回歸,召喚人對人的尊重,召喚自由精神,召喚負責精神,召喚泥飯碗精神,召喚競爭意識,召喚‘三高’(高境界、高效率、高效益)精神,召喚目標牽引,召喚不排他的必勝精神,召喚對社會做貢獻等等。這樣的四通,是我們改革事業的自豪,是我們民族精神的勝利。在為紀念四通成立20周年而作的文章《四通是一種召喚》中,華貽芳如是寫到。
20年了,四通集團從中國民營企業發展歷程中的第一塊問路石,成長為中國民營企業的一面旗幟,風風雨雨,冷暖自知。如今,四通的掌門人段永基,這位中關村真正的“村長和精神領袖,正在和四通、中關村一起苦苦思索:四通的未來在哪里?中關村將走向何方?
由于投資失誤、巨額擔保、多元經營及一些非經濟因素,中關村成了段永基的“滑鐵盧,備受詬病。此刻,四通的積極轉型正是中關村在迷惘中尋找出路的真實寫照。對此,著名經濟學家吳敬璉在四通20周年慶典上致辭時顯得語重心長,“我對四通公司提出一個希望,即在走新型的工業化道路方面四通公司能夠再立新功。
20年了,段永基和四通只是中國民營企業發展的一個縮影。思想上的解放,觀念上的革新,讓那些經濟大潮中的弄潮兒站在時代的風口浪尖上翩翩起舞。是他們,實現了真正的“萬類霜天競自由———
柳傳志和聯想集團。企業成立于1984年11月,初創業務是計算機相關設備貿易。1994年,香港聯想上市;1995年,獲“全國電子百強企業第二名;2002財年營業額達到202億港幣,電腦連續7年位居國內市場銷量第一;2004年,正式成為國際奧委會全球合作伙伴,這是奧運歷史上中國企業首次獲此資格。
張瑞敏和海爾集團。企業成立于1984年12月,初創業務是電冰箱。1993年上市;1996年,海爾印尼公司成立;1998年,“海爾文化激活休克魚案例進入哈佛商學院;2003年,營業額實現806億元;2004年,海爾入選世界最具影響力的100個品牌,成為惟一入選的中國品牌。
王石和萬科企業股份公司。企業成立于1984年5月,初創業務是科教儀器。1988年,介入房地產領域;1991年上市;1992年,確定以大眾住宅開發為核心業務;至2003年,已對全國15個經濟發達的大城市進行住宅規模開發,成為中國最知名的地產公司之一。
……
像這樣的“20年企業還有很多很多。它們打破了“鐵飯碗,砸掉了“鐵交椅,砍掉了“鐵工資;它們主張人才自由流動,提倡領導競爭上崗,實行工資上下浮動。它們和它們的掌舵者已經并且正在引領中國經濟生活的新風標、新氣象,在未來的日子里,它們還將繼續書寫一個時代經濟發展的范本。
耐人尋味的是,為什么如此眾多的國家級的成功企業都誕生在同一個年份———1984年?
泰山產業研究院秘書長華貽芳在回答記者這個問題時說,中共中央十一屆三中全會和中共十二大之后,自由和平等、民主與法制以及競爭等觀念開始被人們所接受,放活、改革和開放開始成為時代的主流,這些企業就是作為這些新思想的訴求和標志而出現的。
華貽芳認為,“人一流動就活了,當社會“讓每一個有能力的人去發揮出他的能力,讓每一個愿意把握自己命運的人去把握自己的命運,當知識分子、農民和小商小販們都“活起來,國家也就有生機了。
那么,這些“20年企業為什么能活起來并且火起來?華貽芳概括,那是因為“大氣候好,中氣候好,小氣候好。
大氣候是國家政策支持,中氣候是地方積極配合,小氣候是個人有強烈的爭口氣的愿望。說到中氣候,華貽芳舉了個例子:當時北京的海淀區非常支持知識分子下海創業,有一批以時任區委書記賈春旺為代表的“開明婆婆、“開明管家,如果有人因辭職被開除黨籍,“開明婆婆們說,到我們海淀來,到我們中關村來,好好表現,我們給你重新入黨的機會。
今天,當這些“20年企業在21世紀的經濟快車道上繼續疾行領跑的時候,當這些“20年企業正在引領古老的中華民族走向世界大舞臺的時候,我們在思考:它們的歷史價值是什么?它們的存在對于中國社會發展的意義在哪里?
華貽芳將其總結為三點。第一,它們最大的貢獻,是真正引入了“企業和“辦企業的概念,并讓這些概念成為全民的意識。它們給出了現代企業的定義,“現代企業是向社會貢獻產品和人才的,追求利潤最大化的,服務于社會和諧、發展、進步這一基本宗旨的,不斷新陳代謝充滿活力的,現代社會最重要的基本細胞。
第二,它們搞活了市場經濟,從而造就了整體經濟的繁榮,同時,也從中大為受益,它們提供了先富起來的樣板。客觀來講,這批人不是多么“高尚,他們沒有權力,沒有資源,但他們運用自己的才智和汗水通過市場繁榮使自己變得富有起來。可以說,他們是經濟繁榮的生力軍。這么說,不過分。
第三,它們體現了社會潮流和世界發展的趨勢。“貧窮不是社會主義,它們所倡導“人人都憑本事,在給國家做貢獻的同時,干多干少歸自己觀念現在已被人們公認。要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它們的示范作用功不可沒。
新觀念新生活
我們被挾持著向前飛奔,
既無從呼救,
又不肯放棄掙扎。
———舒婷《秋思》
1984年的春節晚會上,來自香港的歌手張明敏以一曲淳樸真摯的《我的中國心》讓國人瞪大了眼睛:原來歌曲還可以這樣唱,原來愛國之情還可以這樣表達!后來,《我的中國心》紅遍大江南北,成為除國歌外中國人都會唱的歌曲。
與張明敏一同遠道而來的還有奚秀蘭、陳思思,這是大陸首次邀請香港藝員與內地文藝工作者合作。此后,費翔的《冬天里的一把火》來了,文章的《你是風》來了,包娜娜的《三百六十五里路》來了……聽、唱流行歌曲逐漸成為一種生活方式,上演在中國的大街小巷。
1984年初夏,首屆中國青年歌手大獎賽在中央電視臺拉開帷幕。一批原本默默無聞的青年歌手開始走進公眾的視野,他們中的不少人,后來逐漸成長為大家喜愛的歌唱家。
此后,兩年一屆的青年歌手大獎賽成了音樂界的一件盛事,也成了老百姓消夏納暑的一件大事。2004年7月,第十一屆青年歌手大獎賽剛剛落下帷幕,又有一批新人脫穎而出。
1984年7月17日,射擊選手許海峰奪得第二十三屆洛杉磯奧運會的第一枚金牌。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首次派出代表團參加這一體育盛會,共有225名運動員參加16個項目的角逐。當地報紙如此評論:“中國人剛一回到奧運會,就邁出當仁不讓的步伐,令人不安。
接下來,朱建華以2.31米的高度為中國奪得第一枚田徑銅牌。
接下來,中國體操選手第一次在奧運賽場露面便技驚世界,奪得了5枚單項金牌,其中“體操王子李寧在單項決賽中一日獨得三金,奏響了中國體操神話篇章的序曲。
再接下來,中國女排奪得二十三屆奧運會的冠軍,從而也獲得了世界女排大賽的最高榮譽———“三連冠,進入了中國女排最輝煌的時期。
最終,中國代表團在二十三屆奧運會上實現了零的突破,并獲得15枚金牌,8枚銀牌,9枚銅牌,名列金牌總數第四位。
2004年8月14日,第二十八屆奧運會在雅典隆重開幕。中國代表團派出了407名運動員,參加26個大項中203個小項的比賽,陣容之大為歷屆之最。
讓人歡欣鼓舞的是,中國選手杜麗在女子10米氣步槍比賽中一路闖關,一舉奪得本屆奧運會開賽以來的首枚金牌———世界再次將關注的目光投向了中國,讓我們祝福中國健兒,讓我們充滿期待。
關于1984年,我們還記得很多很多:
1984年4月,美國總統里根訪華,并在復旦大學發表演講。
1984年9月,英國首相撒切爾夫人訪華,中英兩國政府草簽關于香港問題的聯合聲明,宣布中國政府將于1997年7月1日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
第一次刊登征婚廣告。《中國婦女》雜志在第6期上刊登了我國第一條征婚啟事。緊接著的第7期登了8則征婚廣告,“征婚啟事也變成“鵲橋并一直沿用至今。
第一次公開招聘模特兒。中央美院等10所藝術院校在《北京晚報》上聯合刊登啟事,為美術系公開招聘模特兒,吸引了171個報名者,大多數人是待業青年。有些報名者不敢告訴父母,要求不公開名字。
街上流行紅裙子。《紅衣少女》中的安然掀起了穿紅裙子的風尚。
錄像廳。比比皆是,很多人沉迷于這里播放的港臺片和好萊塢盜版片。
西式快餐。合眾國際社1984年2月19日電,中國的第一家西式快餐店———“義利快餐廳開張,這是唐老鴨帶動的食品革命。除了漢堡包之外,還出售熱狗、油炸食品、炸雞、冰激淋卷、煎薄餅和份飯。
涉外飯店。美國《基督教科學箴言報》1984年6月6日報道,聳立在北京市郊的長城飯店是一座富麗堂皇的20層高樓,乍看上去,它好像與周圍的環境不大協調。長城飯店是令人瞠目的暴發戶生活方式的象征,是西方物質主義時尚的一個實例。一位來訪的朋友一邊在前廳品嘗林茨果子牛油蛋糕,一邊說道:“在這里,只有窗外的塵土是中國貨。
健美操。日本《讀賣新聞》1984年11月2日報道,怎樣做才能使自己變得苗條魅力,在鄰邦中國出現了健美操熱,健美操的獨特之處是,把太極拳和現代舞蹈結合起來,在西歐風格的廣播體操中,吸取了“踢腿和“出拳這些中國武術動作。
……
隨著社會的發展、經濟的發展,人們的生活觀念也在很快地發生改變。報紙上開始提倡“物質生活高標準,精神生活高格調,生活規律高節奏,文化知識高結構,開始討論“穿著不是衡量思想品質的標準,開始接受“青年追求新生活方式合理有益。
與此同時,“下海開始成為人們茶余飯后使用的高頻詞。在1984年下海經商潮的這撥人,多數是靠繼承海外遺產、留洋打工、倒騰緊缺商品,甚至包括部分靠辛勤勞動先“富起來的人群,也就是銀行賬戶上存有十幾、二十萬的人群,俗稱“食利階層,他們過著悠閑、富足的生活,成為當時社會羨慕的對象。那個年代最受歡迎的職業排序依次是:出租車司機、個體戶、廚師……最后才是科學家、醫生、教師。“修大腦的不如剃頭的、“搞導彈的不如賣茶葉蛋的,是當時社會的真實寫照。不過,當時的“大款,按現在的標準,不過是一個中下水平的工薪階層。
《中華工商時報》2004年8月25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