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8月15日,重慶市江津區雙福工業園區,江津區召開統籌城鄉戶籍制度改革政策集中發布會。當地村民的小孩即將轉為城市戶口。資料圖片
重慶市市長黃奇帆
昨日,全國人大代表、重慶市市長黃奇帆對重慶戶改是否有推廣意義作出回應。他說,任何城市都應結合本地實際推動戶籍改革,“不存在一刀切”,但總的精神是一致的,“以人為本,科學發展”。
一年時間322萬農民工轉戶
截至去年底,在一年多的時間里,重慶已有322萬農民工轉戶當上了城里人,這被評論稱為一場“風平浪靜”的運動。
2009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把解決符合條件的農業轉移人口逐步在城鎮就業和落戶,作為推進城鎮化的重要任務。2010年8月,重慶推出了《重慶市統籌城鄉戶籍制度改革意見》,這被稱為“邁出了破冰的一步”,改革重點是農民工轉戶。
“重慶戶籍制度改革,符合農民工的利益,符合城市化的要求,一年多時間轉了322萬農民工戶籍。”黃奇帆昨日說。
“300多萬人轉得高高興興”
但是,大批農民工轉向城市,必然引來是“資源”還是“包袱”的爭議,而且數百萬農民工轉戶之后,醫療、教育等保障問題如何解決,“大城市病”如何避免,也成為改革難題。黃奇帆說,戶籍改革之初,已經“考慮了城市的承載能力,(轉戶農民工在)大城市、中城市、小城市分布,300多萬人轉得高高興興。”
另外,他說,在戶籍改革的過程中,我們注意了農民工的戶籍入門的門檻、條件,也注意了城市的承載能力,還注意到了整個的農民工進城后的就業分布,以及各種市民待遇的條件。黃奇帆對戶改的評價是:“整體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聲音
“重慶做法符合國務院要求”
在中國戶籍改革仍未破冰時,重慶戶改模式是否具有推廣意義?對此,黃奇帆認為:任何城市都應該根據國務院精神,結合本地實際條件情況具體的推動這項工作。“也就是說,不存在一刀切。不同城市,沿海、內陸、大城市、小城市、條件不同,方案內容會有不同”,但是“總的精神是一致的,以人為本,科學發展。”
日前,國務院辦公廳對外公布《關于積極穩妥推進戶籍管理制度改革的通知》,要求各地區、各有關部門認真貫徹國家有關推進城鎮化和戶籍管理制度改革的決策部署,積極穩妥地推進戶籍管理制度改革。
黃奇帆認為,重慶做法符合國務院的要求。農民工的戶籍改革“應該是根據中央要求,結合本地實際,制定合理方案,促進農民工在城市里面和諧生活,和諧就業。”
記者手記
市長受訪后來電“多說兩句”
在電梯里采訪了全國人大代表、重慶市市長黃奇帆之后,我坐在電腦前整理采訪筆記。這時候,電話響了,來電顯示,重慶號碼,頓時,我心里一緊。本次大會前,重慶代表團會低調參會的傳言,讓我多少有些擔心。
“喂,你是吳鵬記者吧,我是黃奇帆。”
剛才采訪時我把名片遞給了黃奇帆,還希望和他約一個專訪。
黃奇帆在電話里說:“剛才你采訪我,時間緊,恐怕有些話沒有說清楚,我再多一些解釋。”
一位在職部級干部打電話給記者,說要再多說兩句,這并不多見。想到同乘電梯采訪之時,黃奇帆雖未多言,但周邊工作人員也未對記者強行阻攔。不戒備不設防,我想,開放才能贏得更多尊重,也有理由對重慶團開放日有更多的期待。
觀點交鋒
重慶戶籍制度改革已起步,國務院近日也發布《關于積極穩妥推進戶籍管理制度改革的通知》提出,今后執行分類遷移政策,縣級市、地級市滿足相應條件即可落戶;直轄市、副省級市和其他大城市,則“繼續合理控制人口規模”。這意味著大城市戶籍制度改革仍未破冰。
戶籍制度改革應該偏重于大城市,還是中小城鎮呢?專家們給出了不同的觀點。
農民就近就地進入城鎮化
全國人大教育科學文化衛生委員會委員馬力稱,要做好進城農民保障
全國人大代表、全國人大教育科學文化衛生委員會委員馬力,長期關注農民工戶籍改革問題,昨日,在接受本報采訪時說,農民工戶籍改革,要大力發展小城鎮,要使農民就近就地進入城鎮化。
新京報:農民工戶籍改革擺在面前的難題是什么?
馬力:戶籍制度中,社會福利和戶籍掛在一起。人口流動,可戶籍不流動。核心是福利制度和戶籍制度不掛鉤。
新京報:如何改變現狀?
馬力:福利享受水平不能脫離現在的發展情況。我們測算,農村人進入城市后,一個人平均需要33萬元(如長期投入的教育、醫療等),才有可能和城市人口享受同樣待遇。在“平均33萬元”水平下,大城市補助的更多,小城鎮就少的多。在此情況下,城鎮化建設最主要的是大力發展小城鎮,要使農民就近就地進入城鎮化。
新京報:如何發展小城鎮?
馬力:最關鍵就是產業結構要遞次發展。大城市、中心城市、小城市、小城鎮有不同產業布局。比如金融危機后,大量低附加值制造業出口困難,那小城鎮可承接大城市淘汰下來的產業。有產業就有就業崗位,農民工就有收入,就可把家庭帶過來,不至于都流動到大城市。
新京報:這種思路,其實和重慶戶籍改革模式很像,但大量人口涌向小城鎮后,基礎設施壓力是否會加大?
馬力:現在大量小城鎮人口聚集度不夠,一個城市最少應該5萬人,但很多小城鎮常駐人口只有兩三萬。有更多人口聚集,才有更多消費需求,產業才能更好發展。
新京報:但人口聚集,如何保障進城農民福利?
馬力:首先要讓老百姓有就業,有錢掙,第二,政府一定要把保障建起來。城市人口享受到什么(福利),他們也應該有。本報記者吳鵬
大城市進城門檻應降低
全國政協委員蔡繼明認為,只放開中小城市戶籍還不能解決根本問題
全國政協委員、清華大學政治經濟學研究中心主任蔡繼明認為,政府反復強調放開中小城市和小城鎮的戶籍,不提大中城市,更不提超特大城市,“也許是出于無奈”。
蔡繼明說,近兩年“用工荒”凸顯,又要加快城市化進程,城市需要大量農民工,在雙面夾擊下,“放開中小城市和小城鎮戶籍成為必要選擇”。但他認為,只放開中小城市和小城鎮戶籍,還不能解決根本問題,“農民工進城務工首選的是大城市,因為大城市有第二、第三產業,有充分的就業機會。中小城市、小城鎮雖然門檻低,住房成本低,生活費水平低,但沒有產業支撐,沒有充分的就業崗位,農民進城去干什么?給他戶口,他都未必愿意要”。
以深圳、廣州等地“民工荒”為例,他表示,“再提高工資,農民工也不堪忍受夫妻長年分居、老人沒人照顧、孩子沒人教育”。吸引農民工的不僅是待遇,更有身份,因此,問題不在于放開中小城市的戶口,而應該降低大城市的進城門檻,“不放開大城市的戶籍,不降低大城市的門檻,只降低小城市的門檻,沒有人愿意進去”。
放開大城市戶籍是否會加劇交通擁堵等城市病?蔡繼明表示,城市病可能會發生,但大城市比中小城市更能有效地控制污染、治理交通。西方國家的實例證明,大城市發展到一定階段,人口開始向城市周邊流動。因此,防范城市病不應是大城市“封鎖”戶籍的理由。(記者
吳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