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我談兩句話,有感而發,確實是像劉總說了,任何一個企業都有它的問題和缺點,但是我希望大家從另外一個角度看看,國企比民營企業走的更艱難。比如說海信出的產業,幾乎都是競爭性的產業,幾乎面對的都是民營企業或者是外企。應該說同樣一個市場行為,他們付出的時間、付出的代價、面對的難度和海信都是無法比的。
2011-03-05 22:10:19
我也希望大家能夠多提我呼吁一下,有一些宣傳大家帶有一種傾向,一個人說不好,大家都說不好。幾年前海信被中宣部和國資委推薦為國企典型,當時國資委很多領導帶了100多個到海信去。那段時間,國內的媒體鋪天蓋地地說中國的民族品牌完了。當時我對記者們講,你們能不能為中國的民族品牌長點志氣。大家從一開始喊到現在,海信從來都是第一,這些年來從來沒有丟過第一。你們怎么不能講講民族品牌在這么艱難的競爭環境下,我們依然保持者第一的位次。海信電視已經七年第一了。我希望媒體記者們能夠更多的相信自己看到的,相信自己了解到的,而不是大家講什么而就跟上去。謝謝。
我相信網民聽到三位老總的回答會有一個正確的評價。
2011-03-05 22:15:13
我補充一下這位記者的問題,你們要感興趣,可以組織幾個網友到企業去看一看,聽聽職工說什么,很普通的工人說什么,你去問他們。我是總裁,你們不要問我,你問每一個工人,問他們哪個企業好、做什么工作?他會用樸素的語言告訴你,他會用親身的經歷告訴你。在這里我有一個小小的信息告訴你,在三年前,我到我們公司的一個實業公司,也就是集體企業,不是全民的,簡單說就是我們武鋼子弟沒有考上大學的,有一個小工廠在那兒工作,那里有殘疾人,沒有胳膊、沒有腿,或者不能講話的都在那兒工作。我春節的時候去看,他們在那兒縫衣服,他們上班一步一步的爬到廠里來,比正常人付出的代價很多,別人可能輕松走過就完了,但是他們要爬上三層樓,而且是一步一步的爬上去,然后再干八個小時的工作。他家里也有老人,家里也有老人小孩,我問了一下平均工資是600多塊錢,那怎么養活,但他是我們武鋼的子弟,我不能讓社會把他們收走,我要把他養起來。當時我和實業公司領導和部門一起去,提出每個人的工資從元月1號起每月漲到1000元。錢從哪兒出?從實業公司里出。春節以前,每一個殘疾人員工必發1000塊錢,給他過年。很多殘疾人都流淚了。所以我在里有一個小插曲,國有企業非常艱難,我們職工的生活水平并不高,我們所付出的勞動并不比外企少,競爭水平、起跑線不一樣,所以還是應該做一些調查,不能簡單地用外國人的標準評價我們,外國人已經是高端技術,無法和他們比,不能離開中國這塊土地的現實。
2011-03-05 22:15:26
謝謝,謝謝鄧總也給媒體提出了一個好的建議。
2011-03-05 22:20:45
中國人大網的網友向劉紹勇代表提出問題,您怎么看待航班晚點的問題,東航在這個方面有什么好的做法?謝謝。
2011-03-05 22:20:54
謝謝人大網的帥小伙兒代表網友向我提出問題。這個問題看上來很簡單,但實際上比較復雜,這里面有很多“陷阱”,航班延誤是一個全球性的問題,但在中國來講,航班延誤有特殊性的問題,全球航班正常率一般為80%左右,但非常遺憾的是,剛剛過去的2010年,中國民航的官方網站所講的航班正常率是75.6%,我這里作為一個民航人,我們也確確實實感覺到是非常遺憾的一件事情。今天跟各位網友見面,“王婆賣瓜,自賣自夸”,我可以興奮的告訴你,東航的航班正常率連續三年在全民航排在第一,在剛剛過去的2010年東航的航班正常率是79.6%左右,比平均的航班正常率高4—5個百分點。大家可以想象,2010年中國民航一共運送了2.67億旅客,如果航班正常率是75%多一點兒的話,大概4個人中有1個人,包括我自己在內,就有航班延誤的苦惱和痛苦。那就是有6500萬—6600萬人次因為航班延誤給他們帶來的不方便,如果一個人的延誤時間按一個小時來計算,如果一個人一個小時可以掙20塊錢的話,那么6600萬人是多少損失?大概是13個億的損失,同時因為航班延誤,航空公司也有巨額的損失,我們初步做了計算,因為大家知道,我要不關艙門、不排隊,永遠起飛不了。有很多旅客在飛機里等待等一兩個小時,甚至是三個小時,這樣一來航空公司的損失是20多億。所以2010年是近五年來中國民航最低的航班正常率,當然不排除有客觀的因素。比如說,極端的天氣增加,全球變暖了或者是變冷了,天氣極端了。第二是周邊國際的政治形勢變化,周邊的軍事演習比較多。還有一個重要的因素,中國需要加快空中交通管制體制的改革,要建立一個軍民共用,安全高效、運轉協調的全國空中管理系統,現在民航管20%、空軍管80%,民航不方便,空軍也不方便,如果有一個綜合的交通管理體系,我的提案里就專門提到這一點,很多代表都準備簽字支持我這個提案。我們很欣慰地是“十二五”專門講了這一條,十七屆五中全會講到了,這次“十二五”規劃綱要里面也講到了加快空中交通體制改革,我們增加一個點,就可以減少267萬人的痛苦,我認為這不算是經濟賬,就算平時航班正常,我們都希望能夠加快改革。因為現在飛機更加先進了,保障更加好了,如果空域更好,我相信這種大家的交通便利性和舒適性更加增強。
2011-03-05 22:21:13
我看到后面的問題“高鐵對民航的沖擊”,我說兩句,我認為高鐵對民航是有影響的,局部有顛覆,總體有影響,但是我認為還是做好了有機遇。我用三句話來說,500 -600公里對我們是有顛覆性的,1000-1200公里是有影響的,但是總體我們可以和高鐵合作。我可以告訴大家一句話,如果你想飛,就在空中飛。謝謝大家!
2011-03-05 22:21:26
我是中央電視臺和中國網絡電視臺記者,我代表中國網絡電視臺廣大網友請問周厚健代表一個問題,關于國有企業廣納賢士,但我想問一下,對于國企而言都需要哪些方面的人才,進入國企的人都需要具備什么樣的條件和素質,您可以就海信集團來談,二位代表也可以補充。
2011-03-05 22:21:49
國有企業有人才方面的需要,海信是一個長期堅持技術戰略企業,首先從技術角度來講講,應該說這些人推動了海信技術水平的不斷提升、推動了海信技術產業的不斷調整,一些新興的產業,比如說光通訊、智能交通、傳媒網絡等等,它的技術要求比較高,于是從技術人員到經營班子都需要有比較高的知識來支撐。這三個公司經營班子中六位都是博士,這些人才支撐了這些產業。但從海信整體來看,對人才的要求,我們的觀念是能完成本職工作的就是人才,能夠出色完成本職工作的就是優秀人才。這是我們整體對人才的認識和觀念。另外,海信處在今天的發展階段,海信對人才有非常明確的要求,最重要的是有國際化視野的人才,海信所有的產業都面臨這個問題,即使是不往海外走,也必須和海外的技術看齊。所以我們必須有國際化視野的人才。
2011-03-05 22:27:26
同時,我們希望無論是在技術上還是企業營銷上,理論功底好一些,這樣能夠使企業少走彎路。正因為我們有這種認識、這種判斷,所以我們經營班子有十位,包括我們的總裁、副總裁、首席科學家,在這十位當中有六位是留美或留德的博士,家在國外,回來工作。另外,這十位班子成員有六位是大學老師的背景,當然,每一個企業的產業定位不一樣,這是海信的具體情況。謝謝。
2011-03-05 22:27:40
很高興還有機會向兩位代表提問,我們今天談的主題是“十二五”時期國企發展和行業發展的問題,首先我想代表中國廣播網的網友向周厚健代表提問,進入“十二五”之后,國有企業也面臨著產業調整和技術革新的問題,請問國企的老總,現在國企在結構調整方面做的怎么樣,你們認為國有企業在技術創新方面是否做好準備了?推進技術創新最關鍵的因素是什么?也請劉代表做補充,謝謝。
2011-03-05 22:27:51
首先要認識到中國企業過早地接觸了世界這個大市場,過早地在世界巨頭的夾縫中碰撞成長,我講“過早”是指中國企業進入市場機制歷練的時間是很短的,因為中國經濟市場是從1992年開始提出,1993年進行推動。我們和他們同臺競爭,既要生存又要發展,所以緊緊依靠廉價勞動力和低附加值的產品是不行的,所以調整產業結構對企業而言,既是當前的“飯”,又是長遠的“命”。實際是一個生死之戰,結構調整是一個過程,因為它并不是一個階段性的工作,很難描述它是否準備好了。如果要講是否準備好了,從某種意義上也可以講,我認為是一個認識的問題。結構調整本身是不斷積累技術優勢,通過持續不斷地積累,使得你抓住了結構性調整。再回答一下關鍵是什么,我們體會關鍵是三個,一個是認識到位,一個是人才隊伍建設到位,另一個是激勵機制到位。這三個到位才能把事情做好。
2011-03-05 22:28:14
劉總,你認為國有企業推動技術創新最關鍵的因素是什么?
2011-03-05 22:28:25
網友提出的問題很好,具體的國際內容都很高了,我就不說具體的。我講一個理念,大家知道2008年底,奧巴馬為什么能夠競選總統,他提出了一個口號“創新”,這是奧巴馬的原創嗎?我說,不是。他是向江澤民同志學的,江澤民說的一句話叫“與時俱進”,作為中央企業也好、國家也好、民族也好就要在不斷的改革和創新中才能夠保持和發展,一個企業也是一樣的。當企業內部改革和發展低于外部的改革和發展的時候,這個企業就是走下坡路。謝謝。
2011-03-05 22:33:28
感謝三位代表的精彩回答,由于時間關系,今天與網友在線交流就到此結束。感謝網友的參加,同時也感謝在場所有工作人員的辛勤勞動。謝謝!再見。
2011-03-05 22:33: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