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親大會:
80后婚戀觀逐漸務實
獨一代引出父母相親團
“TA不是在電視相親,就是在去相親大會的路上……”當相親熱走下熒屏,“萬人相親大會”、“單身派對”等地面相親活動卻以大規模蔓延之勢在生活中大行其道,成為城市剩男剩女的時尚社交生活方式。
在一個相親會現場,參加者雖然沒有像電視節目中那樣言語出位,但對于相親對象基本條件的要求同樣頗為物質化。“我月薪有三四千左右,總不能找一個比自己還掙得少的吧。”一女嘉賓直接表示希望能找一個年收入五萬以上的男士。“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裸婚’是比較普遍的事情。兩口子工作后組建家庭,幾乎都是擠在單位的職工宿舍里。但是現在誰不希望能生活得好一點,有房有車應該是基本的。”在報名選手填寫的資料中,很多報名者對于交友對象的職業、學歷、收入、住房等方面都有明確要求,有的女性甚至連男嘉賓配車的車型要求都細分為十萬以下、三十萬以內、三十萬以上等等級,要求詳細填寫。
四川省社科院社會學所副所長胡光偉教授認為,中國青年男女之所以會進入“相親時代”,是因為大部分80后、70后工作壓力大,社交圈子比較窄,生在開放時代下的他們到了適婚年紀,必然會有相親的需求。“相親落地活動之所以火爆,甚至會有更多的人加入到相親的隊伍,這很正常,不過希望年輕人能夠明白建立一個家庭必然有物質方面的需求,但金錢絕不是唯一衡量標準。”
在杭州工作5年的外地女孩珊珊今年29歲,她每天早上八點半準時到公司,單位的事務繁多,加班是家常便飯,盡管她相貌端莊,每月有萬元的收入,但在交男朋友方面卻沒有時間優勢。“身邊只有工作伙伴,根本沒機會去認識更多的人。”就這樣,珊珊也加入了相親的隊伍。珊珊的相親通常安排在晚上八點喝咖啡,既有情調也不會妨礙工作。從去年至今,珊珊已經快速“檢閱”了數十位男士。“吃一頓飯,或者坐下聊一會,只需要短短的一兩個小時,卻給我帶來了大量的機會。”
城市越來越快節奏的生活還導致年輕人生活圈子越來越小。“雖然生活在大城市,卻很少出門,很少有朋友,一下班就想窩在家里,看看片子、上上網。”麗娟是個媒體工作者。她并不像人們想象的那樣交游廣闊,緊張的工作讓她在業余時間成了一名宅女。于是,她終于向現實妥協,五天一連奔赴七場相親約會。畢竟,相親就是一條捷徑,周圍的人把他們覺得跟你合適的人帶到你身邊,這就大大增加了你撞見“另一半”的可能性。
“后相親時代”的定義是:現在相親不再是受人排斥的一種談婚論嫁的方式,而是以其高效快捷的特點,被現代社會的人們萬般推崇。一則關于80后新生代婚戀觀的調查顯示,未婚青年對婚姻的理解是“多維”并非“一維”。“多維”指的是在婚戀中既考慮情感因素,也考慮經濟及家庭因素。54.9%的人表示“既要相愛,又要對方各方面條件好”。這體現了80后年輕人務實的婚戀觀。
而在這樣的現場相親大會上,一支奇特的“軍團”也分外吸人眼球,他們就是代替子女“出戰”的父母相親團。
終生大事,是中國父母對成年子女最大的牽掛。有媒體報道,春節期間北京雕塑公園廟會里上演的“相親嘉年華”天天爆棚,每天到場人數達2000多人,而其中有七成是替子女相親的父母。這樣的情景在浙江也并不少見:穿梭在人群中,拿著孩子照片,年過半百的父母扎堆攀談,互留電話。杭州的父母相親會成就了不少年輕人的姻緣。在定期舉辦的父母相親會上,不少家長對著信息牌又是拍照又是記錄。如果雙方父母聊得投機,就會留下電話號碼,然后才由各方的子女上場正式相親。
“女兒今年三十好幾了,因為工作忙到現在還沒成家。一些大型相親會,她也沒時間去,我就來給她先挑挑。”劉阿姨幫女兒去相親海選現場挑人已經不是一兩次了,都已經得出她的經驗:“手機與紙筆共用,有些小伙子長得上相的,就拍回去給女兒看看。”“現在獨生子女居多,獨生子女因其特殊的成長背景,個別人感情認知模糊,與外界接觸不夠多,還嚴重依賴父母。而80后的父母,也因為只有一個子女,對子女的婚姻大事變得格外費心。”從事社會心理學研究的心理咨詢師宋斌娜認為。不過,對于“父母相親會”這種社會現象的走紅,也有一些年輕人認為:這是父母的一出“獨角戲”,孩子們的默許,無非就是“可憐天下父母心”而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