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出來闖世界的小邊對于未來還沒有太多的想法,他只知道明年可能會跟著公司去山西修鐵路。
當聽人說起現在的社會“有車有房”才能結婚,小邊一臉無所謂:“有房啊,在老家蓋的;有車啊,家里有拖拉機。”
對于小邊來說,前路是不可預測的,但也是無可畏懼的,因為他正年輕。
“年輕人出來闖,我很羨慕。”到了晚上睡覺的時間,老李蓋著被子躺在床上說,“我這么大年紀了還要出來掙錢,感到很凄涼。”
老李的手機響起,是遠在河南的老婆打過來的。春節快到了,在廣東打工的大兒子還沒回家,二兒子留在洛陽不回去,三女兒已經出嫁了,老婆希望他能早點回家過年。
“什么時候我的工資袋也能裝得滿滿的?”
北京六環外順義區趙全營鎮,從首都國際機場起航的飛機轟鳴而過,一個占地面積不大的開發區坐落于此。
阿光說他第一次過來的時候,差點沒找到地方。現在,他的妻子在這里的一家模具廠做模具拋光,而他去了另外一家更偏僻的工廠當模具鉗工組組長。
“1月26號到29號這幾天,為了趕工期,我總共休息沒超過20個小時,最長從早上8點干到第二天早上9點。”阿光說,這都是為了給朋友新開辦的工廠盡力幫忙。由于天氣寒冷,加上天天和冰冷的鋼鐵打交道,他手上生了凍瘡,腳上也長了水泡。
不過對于已經“出道”十年,有過40個小時不間斷工作經歷的阿光來說,這樣的勞動強度并不算什么。
1999年,18歲的阿光在湖南衡陽老家讀完中專,像很多湖南的農民工一樣,選擇了南下廣東打工。第一份工作是在東莞市的一家模具廠做學徒,每個月250塊錢,還要被扣去20%的“培訓費”,加班費是1個小時8毛錢。
頭一個月發工資時,工廠里有的老師傅拿到了五六千元現金。阿光說他當時就在想,“什么時候我的工資袋也能裝得滿滿的?”
夢想的實現比想象中來得要快。一年半后,“學成出師”的他去了另外一家工廠,月收入一下子漲到三千多。后來,從東莞到惠州,再到珠海,他換了好幾份工作,并于2009年5月份來到北京,現在月工資有五千塊錢。
這么多年的打工經歷,讓阿光明白要想成功“一定要舍得吃苦”。他至今記得在珠海工作時一位臺灣老板說過的話:“我現在可以說什么都有了,但每天睡覺不超過6小時。”談起那些靠個人奮斗脫貧致富的朋友,阿光總是顯露出敬佩的神情。
阿光曾經介紹一個表弟去工廠做學徒,可表弟對天天掃地、擦機床的工作很有脾氣。他說,自己當年廁所都掃過,如果連機床都不會清洗,以后怎么去設計和制作模具呢。
“現實就是這樣。”這是阿光看了電視劇《蝸居》后的感受。他認為相對于比較現實、沒辦法創業的老一輩農民工,自己仍然有改變現實的勇氣。
和十年前相比,接近而立之年的阿光已經是兩個孩子的父親,肩上有了更重的擔子。現在,他的理想是“多賺錢,當老板”。回家過完春節后,他將前往重慶和以前的工友一起合伙創業,“人生多磨難,創業沒成功的話,大不了干回老本行”。
至于以后在哪里安家,阿光說他不會回農村老家,但也不想呆在大城市,可能會考慮在縣城安家。
返鄉過年的前一天,阿光和妻子一起來到順義城區買東西、理發。花了200多塊錢,妻子平生第一次把頭發給燙染了。也許兩天后,“留守”在老家的兩個孩子見到她時,一下子會認不出這位從北京回來的“新媽媽”。
“留在北京可以尋找機會”
“畢老師”———同事們現在見到劉青,喜歡這么稱呼他。在這家防盜門企業的元旦聯歡會上,劉青和幾個同事表演了一個節目,模仿的是去年央視春晚的小品《不差錢》,他扮演的正是“畢老師”。
當然,現實生活中的劉青還遠遠談不上“不差錢”。他給自己制定的規劃是要抓緊時間賺錢,以后在北京長期發展,在北京買房安家。
老家在河北張家口市康保縣的劉青出生于1987年,16歲初中畢業后,家里供不起他上學,于是來到了北京。第一份工作是做電工學徒,每個月800塊錢,做了兩年,后來又干過送貨員。
“剛來北京的時候,什么都不懂,老想回家。”劉青說自己19歲到22歲時,感覺力量很薄弱,也沒什么理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