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子兩代的打工路線圖
農歷正月初六,羅田縣長途汽車站。
清晨的薄霧如紗籠罩,進站排隊候車的人群已經熙熙攘攘。駱駝坳鎮49歲的農民田中海不斷地按著摩托車喇叭想擠過擁堵的人群,車后坐著他的兒子——23歲的田兵。
去年這個時候,兩人一同在這個車站坐車到深圳打工。而今,只有兒子形單影只前往了。
事實上,田中海到深圳還真有些年頭,建筑工地上做過小工,挑過沙石,還當過小區保安。
他不知道什么是金融危機,但也真切地感受到了這個沿海開放城市日趨激烈的用工態勢。
10年前剛到深圳,舉目無親,在城市里只晃了半天就跟著一支建筑隊呆了下來;10年中,他還帶出了自己的兒子,帶出了妹夫、外甥七八個人闖進這個離家鄉千里之外的城市;而今,在這個逐漸熟悉的城市里,田中海打工的工地開始停工了,下一站去哪兒他找不到方向。
像無頭蒼蠅一樣撞了半個月,田中海原來干過的崗位有了越來越年輕的面孔,同樣來自外地的小區保安操著普通話差點喊他“大爺”。
田中海終于決定打點行裝回家了。收拾了所有在外的家什,吊在行李包外的還有一個10年前跟著走南闖北的破舊搪瓷茶缸。走在回鄉的山路上,搪瓷茶缸在行李包的抖動中發出“鐺鐺”的響聲,田中海感覺聽起來更像撲通撲通的心跳。
“五十知天命,不服老不行了,沒有技術,又沒有年齡優勢,出去能怎么樣呢?!”揮手向兒子告別,田中海無限感慨。
說起兒子,田中海一臉滿足。他總說兒子“趕上了好時代”,沒種過田、下過地,初中畢業進縣里讀理工中專,再到深圳打工,有文憑有技術,在幾家電子廠里跳槽都是搶手貨,一個月輕輕松松拿4000多元,頂得上自己辛苦幾個月。
金融危機下,電子產品出口受影響,但兒子現在在大廠,又有技術,年終獎都沒少拿1分。現在剛談了個朋友,兩人一起奮斗,還準備在深圳買個小房子,也許有一天他們真的就成城里人了。
自己下一步干什么呢?
田中海想到縣城周邊看看有沒有工地要人,畢竟在外做了這么多年,總有些經驗。
然而,等待他的可能是失望。
就在這一天,在縣城做包工頭的劉榮正在盤算著如何抓住“眼前的機遇”——以前縣城工地難得留下些年輕人,現在失業回來的農民工這么多,一些年老體弱的今年就可以減少一些,找些有力氣、懂技術的年輕人,工錢開得差不多卻能加快工程進度,自己自然可以多賺錢。
的確,一天80元以上的工錢對于金融危機背景下的年輕人肯定有著相當的吸引力,一些人將踩過田中海的肩膀伸出需求之手。
田中海可能最終回歸他的土地,而對于他的兒子田兵,美好的日子才剛剛開始。
回鄉創業不是少數人的專利
稱糖、拿酒、卸貨、算賬,廖志威利落地忙碌著,頭發有些零亂,灰塵散落滿身。誰能想象,就在幾個月前,他還是深圳一家知名家具公司的銷售經理,整天西裝革履,光鮮照人。
三十而立,即將跨入三十歲行列的廖志威也在這一年開始了創業之路。去年年前,他在家鄉羅田縣河鋪鎮開起了全鎮第三大超市。
2004年,廖志威從武漢體育學院體育教育專業畢業,在武漢一所水利類職業技術學院當體育老師。
干了不到半年,廖志威遠走深圳打工,幾年后的今天回顧當年的決定,廖志威感嘆,“當時的確有些心高氣傲,一個月3000元還瞧不上。”
但也正是當年的抉擇讓廖志威開始了創業的萌動。
此后,深圳—北京—深圳,廖志威幾地輾轉,最后在深圳一家知名家具公司做銷售,每月保底2500元再加業績,干得好時,一個月能掙兩萬出頭,這段日子廖志威為創業攢下了“第一桶金”。
去年9月,廖志威與在深圳相識的戀人返鄉成親。蜜月還沒度完,同事傳來信息,公司訂單減少7成以上,生產線停工,公司基本放假,以賣存貨為主,留下來的銷售人員只能拿底薪。
“總是給別人打工也不是長久之計,不如自己來干。”廖志威多方打聽,在鎮政府旁邊盤下一處房子,投資40多萬元開起了超市,起名“祥興”。超市內經營品種琳瑯滿目。
創業帶動著就業。年前生意忙的時候,廖志威的超市季節性用工有7人,有6個是提前返鄉的農民工。
正在超市賣貨的員工龔萍說,自己初中畢業就到上海寶山區一家服裝廠做車工,干了兩三年,每月只有1000元出頭,除去吃飯住宿沒什么結余。而在廖志威超市內,一個月包吃包住七八百元,算算細賬挺不錯的,年后就不準備出去了。
“工商管理兩費全免,農村的日子也越來越好過了,我相信在家鄉也能做成事業。”對于未來,廖志威信心滿懷。
國家對農業扶持力度的不斷加大同樣吸引了第二代農民工回鄉創業。
家在三里畈鎮三里畈村的張亮幾年前從湖北農學院動物科學系畢業,做了幾年飼料銷售,由于2005年前后畜牧市場低迷,飼料行業也不景氣,他應聘到南京做血糖儀銷售。沒想到去年8月份,這家中外合資企業的國外訂單就沒了,公司回款不到50%,30名銷售人員第一批就走了9個。
返鄉后,妻子在一家幼兒園任教,張亮選擇了建養豬場。占地面積12畝的豬場用地跟村里一說,馬上得到了支持,3個月過去了,兩座150型標準化豬場拔地而起,張良計劃本月就開始進仔豬。目前最缺的還是資金,三里畈鎮鎮長胡昊說鎮里正在了解相關資助政策,也開始著手整體規劃打造良好的農民工返鄉創業環境。
按照年出欄2000頭生豬計算,張亮一年的利潤大約在50萬元。
一家的日子和奔頭都在腳下的這片土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