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態化”的五大標志
●全國平均參選率約為90.7%
2007年9月21日,貴州省福泉市陸坪鎮福興村2154名群眾頂著烈日海選村官。5名競選人的演講,贏來掌聲陣陣。
在山東沂水縣,2007年約有5萬名外出務工的農民回鄉投票選村官。
據民政部的不完全統計,2005—2007年,全國31個省份應參選村委會626655個,占村委會總數的98.4%;其中623690個村已完成選舉,全國平均選舉完成率達99.53%。
對這一輪村委會選舉,詹成付用“更規范”3個字來形容。他認為,民主選舉的廣度和深度都在增加,已進入“常態化”和“平穩期”:
組織工作更加完備。絕大多數省份實現“統一屆期、統一部署、統一指導、統一實施”的工作目標。
選舉過程更重程序。據不完全統計,這一輪選舉中,設立秘密劃票間的村的比例達95.85%;一次選舉成功率約占參選村的85.35%。
機制創新凸顯細節。使已有經驗迅速普及的“學習型”和“推廣型”創新,成為主要形態。
成員構成漸趨穩定。從現有數據看,這一輪換屆后,村委會成員學歷大大提高,高中及以上學歷的平均比例為44%,比上屆高出8.37%;中共黨員比例、村主任和村支書“一肩挑”比例也大大提高,前者平均為66.49%,后者已達35%。
參選率,一直被認為是村民選舉積極性的重要指標。2005—2007年,該項指標約為90.7%,比上一輪低0.66%,也比再上一輪低0.6%。
詹成付認為,在農村改革深化、城鎮化進程加快、流動人口增多的大背景下,參選率下降,是村委會選舉走向“常態化”又一重要標志。“正常狀態下的選舉,參選率都不會太高。在社會流動活躍的狀態下,通過各級組織動員,并依賴委托投票和流動票箱等方式,能維系90%—92%的全國平均參選率,已非易事。”
候選人從“有”到“無”
●17個省份試點或較大規模實行無候選人選舉
村委會海選,正經歷從“有候選人選舉”到“無候選人選舉”的變革。
“有候選人選舉”,目前村委會選舉普遍采用。由村民先投票推選若干候選人,再對選出的候選人直接差額選舉。
而“無候選人選舉”,符合條件的選民均可“自薦”參選,再輔以競選演說、競職承諾等形式,由全體村民一次投票,按得票多少直接產生“村官”。
業內專家指出,“無候選人選舉”,是在“有候選人選舉”實踐基礎上產生的,適應了當前農村社會發展變化的需要,降低了選舉成本,節約了選舉時間,進一步擴大了選舉透明度。這種模式,使村民手中那一票更有價值。
民政部報告顯示,2005—2007年,全國已有17個省份試點或較大規模實行“無候選人選舉”。其中,上海、浙江、廣東和重慶已將其列為主要選舉方法之一。
以浙江為例。早在2002年,該省第六屆村委會換屆選舉中,就有1/4采用這一模式;而在2005年結束的第七屆村委會換屆選舉中,該比例提高到46%。
詹成付認為,如果要將“無候選人選舉”作為今后村委會選舉的主要模式,迫切需要對有關程序進一步規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