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售假利潤最高10倍 “問題企業”屢查不死
有毒有害食品藥品已成“過街老鼠”,為何不但屢禁難絕,反而花樣翻新?
記者調查發現,首先是不法商家的“低價攻勢”和巨大利益誘惑所致。近年來,國產和進口原料奶粉價格多次上漲,一些“問題奶粉”卻以低廉價格“攻陷”中下游商家。經查證,廣西八旗商貿有限公司本來計劃把“問題奶粉”以每噸5000元的價格“處理”掉,這比市場價低兩三萬元。最終賣給重慶吉喜達公司的價格是每噸2.2萬元,獲利甚豐,但每噸仍低于市場價近萬元。
和假藥相比,“問題奶粉”的利潤又成了“小兒科”。重慶德青生物抗衰研究所生產的假藥中,“IMF抗衰老1號注射劑”代理商結算價是每10支450元,零售價升到每10支1250元。
一些醫生也用假藥賺取暴利。今年2月,重慶市第三人民醫院腦外科醫生厲某向患者吳某推銷并注射“IMF抗衰老1號注射劑”一盒,共10支,售價達5600元,是零售價的近5倍、代理商結算價的12倍。
其次,一些地方對食品藥品生產和流通監管不力也是重要原因。這次在渝被查獲的“問題奶粉”名為“文氏蒙乳”,近年來曾因三聚氰胺含量超標等質量問題幾次被通報,多個省份曾對其開展清查。然而企業卻照樣生產經營,“問題奶粉”仍然暢行各地。重慶市社科院法學研究所教授丁新正說,“問題奶粉”到重慶被查了,但在有的省份卻通行無阻,說明一些地方“監管網”不夠細。
此外,行政執法部門和刑事執法部門缺乏有效銜接,導致違法成本過低,有毒有害食品藥品“陰魂不散”。重慶市公安局政治部主任周京平說,由于種種原因,一些案件或線索未能及時移送到政法機關,僅被罰款或者整頓了事,戰果未能擴大,沒能斬斷“毒根”。
“合成戰”加“信息戰” 斬斷“毒根”刻不容緩
針對群眾質疑的“十幾頂大蓋帽管不住一頂草帽”現象,重慶正在探索打“合成戰”。目前重慶警方已和工商部門簽署了打擊食品藥品安全犯罪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同時和衛生、食品藥品監督管理、農林水產、質監等部門建立了聯席會議制度。丁新正表示,“聯合執法”和“綜合執法”的方式,既可確保法理基礎,依法行政,又可增強執法力度。
“除了‘合成戰’,還要打‘信息戰’和‘機制戰’。”重慶市公安局副局長郭維國說,重慶市公安局將建立“食品藥品違法犯罪信息數據庫”,和其他行政執法部門“網上銜接,信息共享”。同時,警方還將制定打擊食品藥品犯罪的考核辦法,每周展示戰果,每月排名通報。
重慶市公安局局長王立軍認為,國家應以嚴刑峻法懲治食品、藥品領域嚴重犯罪。他說,現有法律從不同側面對解決日趨嚴重的食品、藥品安全犯罪問題提供了法律依據,但仍有不足。目前亟須一部刑事司法領域更細致、完善的食品藥品安全犯罪法,讓造假者付出最大代價,確保食品藥品安全。(記者王曉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