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今天(18日)下午,《法制日報》記者從浙江省溫州市公安局龍灣分局了解到,該局已介入對“染色饅頭”事件調查,正以治安傳喚形式,組織力量全力查找涉及“染色饅頭”事件的3名河南籍當事人,但尚未刑事立案。所謂已抓獲3名違法分子的消息系誤傳。
據龍灣分局葉副局長透露,目前,公安機關正按照溫州市統一部署,協助工商、質監部門,重點調查“染色饅頭”事件中的一些重要問題,如不法分子究竟將“染色饅頭”賣到哪家學校?化驗確認“染色饅頭”所添加的“檸檬黃”、“糖精鈉”及玉米香精等添加劑究竟是否超標?“染色饅頭”作坊的實際銷售數額究竟是多少?葉副局長說,只有查清這些問題,再對照刑事案件立案標準,才能決定是否進行刑事立案。
“染色饅頭”是如何流入市場的?“黑心”小作坊屢禁不絕暴露了食品監管還存在哪些問題?針對這些問題,《法制日報》記者進行了深入采訪。
信息不對稱造就暴利市場
“過去大家喜歡吃白面饅頭,但現在條件好了,想吃健康食品,就選擇吃雜糧饅頭,這剛好給一些造假者帶來了商機。”溫州市龍灣區狀元鎮甘岙村一名村民今天對前往采訪的《法制日報》記者說。
4月15日,龍灣區工商局根據群眾舉報,在狀元鎮甘岙村甘中路一間民房大院內,發現生產銷售“染色饅頭”的無證作坊,作坊里存放了大量蒸熟的饅頭,其中有不少黃色的“玉米饅頭”。執法人員用手一捏,發現雙手立刻被染黃。在現場,還同時查獲“檸檬黃”、“糖精鈉”及玉米香精等添加劑。
“玉米饅頭顏色鮮亮,吃起來很軟很甜,自己家里做不出這種效果。”《法制日報》記者從購買過這種染色饅頭的一名安徽阜陽籍打工者口中得知,她每天上班都要從一個攤販那里買一些帶在路上吃,“添加香精是肯定的,玉米面加了多少就不清楚了,但真沒想到會有害中毒”。
“看到電視上說了,很恐怖啊。”記者隨機采訪了當地的幾名村民,一位諸姓老人說,很多人并不了解這些染色饅頭的制作工藝,大都是貪圖方便就從路邊攤販處購買的。
《法制日報》記者發現,甘岙村的這個“黑心”作坊條件簡陋,地上滿是泥濘,四壁是發霉的墻,蒸籠就擺放在民房門外搭建帳篷的地上,邊上就是煤炭堆。
執法人員查獲的賬本上顯示:3月22日至4月14日,這個沒有衛生許可證和工商營業執照的“染色饅頭”作坊每天售出饅頭8000余個,每天營業額在3000元左右,共賣出這種饅頭19.48萬個。
“因為信息不對稱,一邊是消費者的需求,一邊是無證經營者低成本供給,暴利市場就這樣形成了。”當地一家經營面點生意多年的王姓老板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