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大醫院的病人越來越少,醫改才算成功;如果醫院越搞越大,就說明改革是失敗的
最近,很多大型公立醫院都在跑馬圈地蓋大樓、買設備,掀起了新一輪擴張潮。據了解,建設資金主要來自銀行貸款和自我創收,很多醫院為此負債累累。
公立醫院為什么熱衷于“攤大餅”?說到底,還是為了獲得更大的經濟利益。長期以來,在政府投入嚴重不足的情況下,公立醫院都是靠自我創收謀生。目前,醫院的收入來源主要有三條:一是勞務技術收費,二是檢查化驗收費,三是藥品和耗材加成。所以,醫院病人越多,設備越先進,創收就越多。在利益的驅動下,醫院很難抑制住擴張的沖動。
醫療消費不同于其他消費,具有無限趨高性。一般來說,在事關生命健康的問題上,絕大多數人不會優先考慮金錢,而是不惜一切代價治好病。因此,只要經濟條件允許,誰都希望看到最好的專家、得到最好的治療、用上最好的設備。而大醫院正是利用其壟斷優勢,獲得源源不斷的病人。同時,大醫院為了保持其領先地位,競相開展“軍備競賽”。例如,短短十年間,很多大醫院就淘汰了16排CT乃至64排CT,代之以全球最先進的320排CT。這些高精尖設備的過度使用,導致醫療費用不斷攀升。可見,羊毛出在羊身上,醫院的債務最終還是要靠患者來還。
也有人認為,如今老百姓的生活好了,醫療需求越來越高,大醫院多建幾座大樓、多開幾間病房,豈不是可以緩解看病難?
其實,這是一個認識誤區。看病難的根源,并不在于大醫院不夠大,而在于缺乏合理的分級診療體系。由于醫療資源兩極分化,城鄉醫療水平差距太大,才導致“全國人民上協和”。事實上,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大醫院,無論是數量還是規模,都遠遠超過了發達國家。但是,很多大醫院為了保持其“江湖地位”,仍在盲目擴張,導致“強者更強,弱者更弱”。其結果是,大醫院越擴建,壟斷優勢越明顯,病人越趨之若鶩。
一個國家、一個地區,根據人口數量和衛生規劃,重點建設幾所高水平的大型公立醫院,是完全必要的。但是,如果所有大型醫院都盲目求大,甚至舉債擴張,就有可能加劇惡性競爭,造成資源浪費,推動醫療費用快速上漲,于國于民都沒好處。
看病難固然有醫療資源不足的因素,但主要是資源配置不合理。據統計,美國平均千人擁有床位3.1張,而我國為2.8張,差距并不算大。問題在于,我國的大醫院床位長期爆滿,小醫院床位空置嚴重;大醫院醫生忙得要命,小醫院醫生閑得發慌。所以,解決看病難的根本出路不是讓大醫院更大,而是讓小醫院更強。政府應嚴格控制大型醫院擴張,把有限的資金用于基層醫院和基本醫療,提高基層醫務人員的技術水平,從而讓更多病人放心地在基層醫院看病,大醫院集中精力診治疑難重癥。
那么,如何才能抑制大型公立醫院盲目擴張的沖動呢?關鍵是建立科學的考評機制,把堅持公益性納入政績考核。最近,衛生部部長陳竺提出,應該讓公立醫院的優質醫療資源承擔公共醫療衛生服務,而不是讓醫療“主力部隊”脫離“主戰場”,去追逐市場利益。這說明,政府應堅決糾正大型醫院過度逐利的傾向,使其不再盲目追求門診量、手術量、住院量,而把更多精力投入到對口幫扶基層醫院上,最終形成分工合理、流動有序的醫療體系。
鐘南山院士曾說過:只有大醫院的病人越來越少,醫改才算成功;如果醫院越搞越大,就說明改革是失敗的。如果以此標準來考核衛生部門的政績,大醫院盲目擴張之風就不難剎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