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什么原因,導致目前養生業的火爆乃至混亂?
1.傳統由來已久
“一些并不科學的養生知識,在中國的傳播是有傳統的,而恰恰國人又相信傳統。”方舟子說,過去曾流行打雞血,后來流行氣功熱,眾多的民間“養生秘訣”中不乏實用的方法,但各種沒有科學根據的東西也一并流傳。
張悟本的忠實觀眾安先生堅信他80%的說法是站得住的,依據就是許多說法都曾聽家里長輩零星提及,“再說食療也吃不死人。”有這點做底線,安家的綠豆照吃不誤。
2.基礎健康知識匱乏
“一方面,老輩傳下來的東西根深蒂固;另一方面,科學健康知識又太少。”國家發改委宏觀院公眾營養與發展中心教授于小冬介紹,許多發達國家在基礎教育課程設置中,加入了健康知識教育。可國人接觸“養生、保健”類知識除了家族傳承,要等到畢業融入社會之后,而他們接觸到的還多來自于利益集團的宣傳,實際營養健康水平比日本等相差很遠。
3.對醫療體系的失望
醫改逐年推進,但方舟子認為對現代醫療保障的失望部分導致了人們的排斥心理,從而倒向預防、養生。“老百姓不想跟醫院發生聯系。”方舟子說,既然看病難,看病貴,不生病或者生病不去醫院被人們向往。一本暢銷書正體現了這種心理——《求醫不如求己》,“這種心理被一些人捕捉、放大,最后利用。”
4.出版商把關缺位
“并非人們接觸科學養生知識的渠道少,是太多,太雜。”中國出版科學研究所研究員劉擁軍說,大量良莠不齊的圖書、電視節目助推了全民養生的熱潮。
“把關人缺位了。”方舟子將矛頭指向了出版商,認為出版商有責任對出版物內容質量進行核實。劉擁軍指出,在圖書進入市場流通之前,質量由出版社負責,但部分出版社或欄目過度商業化,放棄了自身作為把關人的職責。目前部分出版社同策劃公司合作,將前期策劃工作交給這些公司去做,一并交出了“三審”把關的職責,而圖書的作者往往就是公司推薦聯系的,最起碼的身份核實隨之落空。
5.正規圖書競爭力差
方舟子稱,“偽養生專家”常用手段是先把人嚇住,然后迎合受眾,拋出一個特別簡單的方法,讓人覺得原來健康如此簡單,但講究研究的科學無法說出“包治百病”的話。另一方面,“偽專家”背后,往往是一個龐大組織,生產、宣傳、營銷一條龍,這是學術型專家所不具備的。
6.養生業監管缺失
劉擁軍介紹,從圖書出版物來講,國家對于那些市場小的、學術味濃的、科技含量高的出版物有專門的出版基金進行扶持,但是火爆的養生業顯然不屬于這類“小眾”。
“養生本身就是民間的、尚未形成科學體系的一個行業。”于小冬認為,中國正經歷著科學養生的“初級階段”,但凡規矩,都是在發展中逐漸形成的。在這種背景下,甚至找不出一個對口部門對其進行管理。誰來舉起板子,又該落到誰的身上?
專家炮轟語錄
像這類的宣傳都是對群眾的誤導,說你根本可以不去吃藥,靠食品就行,這也是誤導。還有人說把吃出來的病吃回去,那我說他可以得諾貝爾獎了。
——中華預防醫學會會長、衛生部原副部長王隴德
(張悟本)說茄子膳食纖維含量很高,其實不是,茄子也就1.3%的膳食纖維,其它的蔬菜也都大體在這個水平,有的品種甚至比茄子還要高,所以茄子不是一個什么特別的蔬菜。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專家陳春明
我們用25萬人的樣本,來說明中國高血壓、糖尿病的發病率,(而張悟本)這樣20人的調查肯定是說明不了問題的。
——中國營養學會理事長程義勇
說許多腦卒中和腎功能衰竭是吃藥吃出來的,我認為這種說法對病人是極端不負責任的。
——世界高血壓聯盟主席、中國高血壓聯盟主席劉力生
食品不能代替藥物。否則的話,國家培養很多廚師就行了,不用培養大夫了,不用設醫院了。
——中華內分泌學會副主委李光偉
很多出版商以法律為借口,說做這個節目不違法,出這個書不違法。你是不違法,但是道德呢?
——中華中醫藥學會學術顧問溫長路
本版采寫 本報記者李秋萌 張然 袁國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