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市民李先生不慎摔壞了腿,前往某三級醫院急診就診。急診骨科內,值班醫生摸摸病人受傷的腿,順帶翻開了一旁的醫學教科書,按圖索驥找尋病根所在。病人不禁納悶:照著書本看病,能看得好嗎?該醫生坦率告知:“我是研究脊柱骨科的,四肢骨科知識還要溫習一下。”
醫生分科過專過細的趨勢,在現代醫學教育中日趨明顯。針對醫學某個特定領域展開鉆研,的確能發掘全新的預防與診療知識,但與此同時,新問題也冒了出來:臨床醫生的知識偏于狹隘,導致疾病診斷打折扣,造成患者就診不便。
病人看病“兜圈子”
市民周女士前段時間頭疼不已,在申城大醫院兜了一大圈子,也沒能得到確診治療。有的醫生說是高血壓引起的,應看神經內科;有的醫生說是血管問題,建議看血管內科;也有醫生說是頸椎不適引起的,去骨科吧……
記者走訪本市各大醫院發現,門診醫生掛牌中的分科越來越細。內科就分為心內科、消化內科、泌尿內科等亞專科。以心內科為例,還有專門研究房顫、心律失常、早搏、心肌炎的。有患者看著掛牌不禁困惑:“我的癥狀是胸悶胸痛,并不知道具體是什么疾病,到底該找哪個醫生呢?”
過度依賴高精儀器
分科細化是現代醫學一大特征。對付某個病變進行有的放矢的研究,可有效提高診治率。不過,分科一旦過于細化,醫生缺乏診療的全局理念,也容易引起臨床的漏診與誤診。市民孫女士覺得手臂有些麻木,到骨科醫生處就診,醫生開了治療肩頸綜合征的藥物。幾天之后,她的病情并未好轉,換了醫院,醫生提出拍個腦部CT,才得知已患腦梗塞,須立即入院治療。
業內專家認為,而今醫療機構大多引進碩士生、博士生這樣的高學歷醫生。他們還沒來得及在臨床上摸爬滾打,便一頭“鉆”進專科診治之中。不少高學歷醫生診斷疾病時,過于依賴高精尖儀器,卻忽視了醫生診治時的全局思考,為科學施治帶來隱患。
“寬口徑”培養是基礎
上海中醫大附屬曙光醫院黨委書記、副院長朱惠蓉認為:進入醫院的醫生應統一實行“寬口徑”培養,讓他們熟練掌握普遍性的疾病診治知識;醫生評到副高職稱以上,則應選擇幾個較為擅長的專科,作為學科發展的突破點。
專家同時表示,醫學的各個領域有相通之處,尤其在亞專科之間更是如此。初入院的醫生應適當在一些科室輪轉,全面打好基本功;即便有專攻的醫生,也應顧及相關性疾病的診治,這樣才能實現診斷水平的提升,為患者帶來切實好處。記者了解到,針對分科過細的現象,申城醫學教育的模式已出現改變:研究生的主攻方向除了基礎性研究外,還分出了臨床性研究。臨床性研究生以觀察和接觸臨床病例為主要學習內容,這將有效改變高學歷醫生看病過“專”的現狀。(記者 顧 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