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記者 魏銘言)北京市公立醫院改革“框架”初定。二級以下醫院將變身社區衛生服務機構或護理院、康復院,承擔居民的防病保健、常見病診療、大病預約轉診及手術病愈后的康復、護理等職責,緩解就診者全部擁擠在大醫院,看病難、住院難的矛盾。
4月17日,北京市衛生局召開2009年醫政工作會,部署北京公立醫院改革規劃,擬按照區域醫療共同體思路,重新整合全市醫療資源。
居住區組建區域醫療服務中心
北京市衛生局新聞發言人鄧小虹昨天說,一級基層醫院,(區級)二級醫院、三甲大醫院等已成患者就醫“導航”的傳統標準,該標準將隨著北京醫改進程逐漸淡化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在北京城每30萬-50萬人口的居住區,由社區衛生服務網絡、一家大型綜合性醫院、幾家專科醫院、護理院和康復院為主要元素,組建區域醫療服務中心。
區域醫療服務中心將不僅只有公立醫院參與。在北京市衛生局選定的護理院、康復院試點中,不僅包括政府舉辦的北京市第二醫院,還有原二七機車車輛廠醫院改建的頤樂養老院和民營資本開設的英智康復院。
護理院、康復院可小成本改建
鄧小虹介紹,護理院和康復院與醫院不同,不占用大型醫療設備,不需要專家,利用目前二級以下基層醫院的現有醫療資源,即可小成本改建。政府通過政策引導,以及對大醫院評價和收入機制改革的經濟杠桿,有望引導在大醫院擁擠、滯留“壓床”的患者,及時轉至周邊小型醫療機構,獲得細化的康復、護理服務,從而緩解大醫院的床位使用率,進一步盤活有限的大醫院專家資源,為更多大病患者提供診療服務。
大醫院負責與社區衛生網對接
此外,如何引導常見病、多發病患者放心選擇社區診療?也成為擺在區域醫療服務中心面前,首要解決的問題。根據北京市衛生局的規劃,今年年內,北京市的大型綜合醫院均將設立全科醫學科,負責與區域內社區衛生服務網絡對接,保障社區全科醫生對疾病的診斷、治療標準與大醫院一致,同時,還要確保經社區轉診的疑難重癥患者,能夠便捷獲得專家診療服務。
- 關鍵詞
疏導
經濟杠桿刺激大醫院疏導患者
鄧小虹說,即將開展的醫療服務按診斷組預付費(DRGs)試點,有望成為較為有效的經濟杠桿,約束并激勵負責診療疑難重癥的大醫院,能夠主動疏導患者,在病愈后盡快向社區的護理院或康復院轉診,以提高醫院床位周轉率,減少關系“病號”,才能確保在單位時間內,用盡可能小的醫療成本,為更多的患者治好病,以獲得更多的定額醫療保險付費收入。
收費
護理費能否醫保報銷尚在論證
鄧小虹說,試點剛剛確定,目前護理院和康復院的服務收費還在論證中,尚有待確定。“老人的醫療護理服務,應該能夠由養老保險進行部分補償;一般護理費用是否能夠納入醫保報銷范圍,也在和醫保部門溝通。”
設置
遠達不到“每千人口0.5張床”
護理院、康復院的設置,應該是政府統一規劃,理論上,每千人口,應有0.5張康復或護理床位,但鄧小虹坦言,目前的政策環境和醫療供需矛盾現狀,遠遠無法達到這個理想狀態。
“因此,民政、醫保、衛生、殘聯等各部門應盡快合作制定相關配套政策,扶植并規范護理院和康復院的發展”。
- 名詞解釋
DRGs:是目前國際上公認的醫療費用管理的有效工具。其大致運作模式是:先測算出全市各醫院在治療某一種疾病的收費情況,計算出一個平均值。然后再考慮患者的年齡、疾病嚴重程度、有無并發癥等情況,將情況類似的患者分成一個診斷相關組,不同的組各對應平均值換算出一個系數,制定出一個合理的收費定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