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保利益破局
王錦霞很快就找到了一個人,地方某大型藥企董事長兼CEO。2009年3月26日,這位企業負責人在其辦公室向《中國新聞周刊》提供了由他本人組織起草的一份私人版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醫藥衛生體制改革方案》。
2008年春天,王錦霞請這位負責人出面起草一份方案,這位負責人很痛快地答應:“我‘五一’加一下班。”
方案全文共有8334個字。但這區區8000字,后來卻被解讀為動了衛生部和人保部兩大部委的“奶酪”。
在這個私人版方案的第十一條,出現了“保險定點是由保險公司來選定,制定標準,堅持違規淘汰制,而不是現在定點的少數醫院和少數藥店。應該建立起凡有執業資格的醫院、社區醫療中心、個人診所都應是醫保治療定點;凡有經營處方藥資格的藥店都應是醫保取藥定點”等建議——有觀點認為,這等于同時沖擊了衛生部的定點醫院和人保部的醫保壟斷這兩個部委的“核心利益”。
事實上,相關部門某官員曾當面“指點”劉國恩:如果你在抨擊衛生系統管辦不分的同時,也批評一下社保系統在醫保上的管辦不分,衛生系統對你的敵意就會消減許多。
1998年城鎮職工醫保制度建立以來,社保系統一直既管又辦。多部委醫改協調小組某位成員去年10月曾經打過一個比方:“你的汽車在北京以外的地方壞了,你投保的公司在當地的分公司就會受理你的報案和維修,醫保卻只能卡死在一座城市;你的汽車是在商業保險公司投保,而醫保卻只能放在社保局。換句話說,這和普藥定點沒什么兩樣。”
這條建議,有評論認為,不僅動了社保系統的奶酪,還對醫院藥方的壟斷地位構成了沖擊——凡有經營處方藥資格的藥店都應是醫保取藥定點——直接威脅著醫療機構總計42%藥品加成的隱性利益。前述北京大型連鎖藥店董事長告訴《中國新聞周刊》,他麾下的數百家藥店,只有一家擁有醫保定點資格:“為了維護醫院-衛生局之間的壟斷利益,規矩定得荒謬已極”。
寫就這份醫改方案的地方藥企負責人,在寫完并呈送方案之后非常低調,“去年7月之后,我沒再參與”。
今年1月8日,國務院醫改領導小組會議上,“由商業保險公司參與到醫保經辦中來、形成不同經辦機構之間的競爭”這一原則第一次被提出。
13天后的1月21日,國務院常務會議原則通過的醫改方案中,出現了“在確保基金安全和有效監管的前提下,積極提倡以政府購買醫療保障服務的方式,探索委托具有資質的商業保險機構經辦各類醫療保障管理服務”等字眼。
兩月后的3月5日,溫家寶總理在作《政府工作報告》時,提出要“建立醫療服務由利益相關方參與協商的定價機制”。
3月18日,《醫藥衛生體制改革近期重點實施方案(2009—2011)由國務院辦公廳印發,“探索公立醫院門診藥房改制為零售藥店等醫藥分開的有效途徑”出現在方案中。
不僅醫保壟斷破局,基本藥物“定點”也在2009年4月6日公布的新醫改方案中沒了蹤影。王錦霞在4月6日下午接受《中國新聞周刊》采訪時,在電話中難掩興奮。
改革的現實考量
新醫改方案何以在政府主導的基礎上,吸收了一些市場化改革的建議?各方均在猜測此舉的用意。
前述地方大型藥企董事長在接受《中國新聞周刊》采訪時表示,很顯然,由金融危機造成的內需不振等因素,已經壓倒了部門利益因素。
“去年中國全年的GDP總額30萬億,但居民儲蓄卻有45萬億。擴大內需、刺激消費就要從這45萬億著手。如果不有效解決醫療、就業、教育、住房這四大后顧之憂,老百姓如何肯把儲蓄放出來”?
但據《中國新聞周刊》了解,這種轉向,可能還有其他現實原因。
2009年3月份,王錦霞和于明德,曾經與財政部副部長王軍有過一次討論。王軍透露,在8500億的醫改大盤子中,衛生系統希望8500億元為“增加”部分,財政部門則希望8500億是“總計”。“之前已經每年補1000多億,再‘增加’8500億有些說不過去”。王軍對王錦霞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