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視頻播放位置
下載安裝Flash播放器隨著銀監會嚴肅查處商業銀行的違規攬儲行為,各大銀行悄然調整自己的理財產品結構。雖然雙節期間應當是超短期產品最活躍的時期,但相關的理財產品增幅沒有明顯放大。
據金融界網站統計顯示,從投資期限的分布來看,近兩周發行的理財產品中,1個月以下的理財產品,發行數量為136只,占比37.16%;1-3個月理財產品,發行數量為65只,占總發行量的17.76%;3-6個月的理財產品,發行數量為65只,占總發行量的17.76%;6-12個月理財產品,發行92只,占總發行量的25.14%;12-24個月理財產品近兩周發行7只;24個月以上產品發行1只。專家認為,適逢雙節期間,但近兩周1個月以下的超短期理財產品占比并沒有明顯增加,這與信托貸款類理財產品發行受限有很大關系。
而從到期人民幣理財產品的前十名來看,已不再是單純以信托貸款類為主的產品。近兩周共有173只人民幣理財產品到期,涉及18家銀行,其中工商銀行共有44只產品到期,到期產品最多;招商銀行有39只產品到期,到期產品數量排在第二位;農業銀行有14只產品到期,排在第三位。在近兩周到期產品實際收益率排行中,華夏銀行發行的華夏理財——“增盈59號”(365天)理財產品收益率最高。到期的產品收益率排名前十名中,共有七家銀行入選,從投資領域來看包括信托貸款類、債券投資類、組合投資類和信貸資產類,不再單純以信托貸款類為主。
值得注意的是,近期銀監會通報和媒體曝光的違規攬儲案例,絕大多數出現在東部沿海地區,相比而言,中西部地區的違規案例并不多。對此,中國社科院金融所金融實驗研究室主任劉煜輝指出,東部發達地區金融產品比較多,居民選擇投資產品也更多。相比而言,西部地區可選擇余地比較小,存款壓力比較小。(記者 崔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