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了銀行的奶酪?
自2009年下半年以來,信貸類銀信產品的發行與銷售市場均十分火爆。在今年發行的銀信合作理財產品中,信貸類銀信產品增速最為明顯。據用益信托研究中心李旸測算,如將少數信托投資組合產品(資金使用方向包括信貸、投資債券和股票等)計算在內,上半年商業銀行借道信托平臺放貸的規模應在1萬億元左右。
而據某上市銀行人士透露,該行上半年信貸類銀信合作產品規模,已占其全部銀信理財產品規模的一半以上。
據了解,銀行熱衷信貸類銀信產品的原因有三:一是銀行方面獲取收益頗高,其從信貸類銀信產品收取的手續費比例約為1%-2%,加上資金托管費等費用,銀行獲取的相關綜合利潤可能甚至超過利差收益;其二,銀行可以借此留住因信貸規模控制而無法獲取貸款的客戶;其三,銀信產品屬表外業務,不占用銀行資本金,以此可以規避監管層的資本約束。
如上所述,信貸類資產規模一旦嚴重受限,銀行將無法再像從前那樣將盡可能多的貸款轉移到表外,其信貸閥門將被進一步擰緊。
信托業務影響有限
但對于信托業而言,據知情人士表示,《辦法》對目前絕大多數信托公司的業務發展影響不大。
“早在今年4月份,監管部門已向參會的信托公司表示,經相關部門測算,《辦法》的出臺對絕大多數信托公司的業務不會造成太大影響。而我們進行相應測算的結果也顯示,《辦法》的出臺確實對我們公司的業務影響有限。” 東部某信托公司對記者表示。
上述人士同時表示,信托公司從中只掙了千分之三,甚至最低萬分之五的手續費而已。即使銀信產品目前被暫停,對于信托公司整體利潤的影響實際也不大。
據知情人士表示,《辦法》對業內矚目的房地產信托沒有出乎意料之外的限制,“因為在年初時,監管層已經將房地產信托投資的風控要求,提高到與銀行貸款等同的水平。”
一位信托業人士則認為,在銀行貸款受困于規模控制的時候,房地產將更多的借助信托渠道融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