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我國信用評級市場過度開放的原因
我國信用評級市場過度開放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
(1)對信用評級缺乏了解。信用評級是事關金融產品定價的高端產品,但多數人不了解信用評級對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和安全的重要性,更多的人根本就不懂評級是什么。這樣一種具有普遍性的思想認識基礎使得信用評級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深層次重要影響和作用沒有引起各方面足夠的認識,信用評級業長期處于自生自滅的生存環境中。
(2)盲目迷信外國技術,認為美國評級機構比中國的好。由于對信用評級特殊性的不了解,很多中國人認為信用評級就是一般中介服務,甚至認為按照國際標準,由美國人給中國企業評級更公正、更權威。特別是一些政府管理部門,根本瞧不起中國本土評級機構,而對美國機構卻頻頻安排高規格高級別接待,聽取他們的意見。有的政府部門在評級業務的準入標準上明確首選國外機構。
(3)信用評級機構處于無人管理狀態,國家尚無明確政策法規限制外國機構進入中國評級市場。迄今為止,中國沒有法規明確評級機構歸口哪個政府部門管理,有關部門僅依據其業務需要選擇用誰的評級結果,是選中資還是外資也無法規和政策依據。中國政府在入世承諾中未包括信用評級業,面對美國機構的凌厲攻勢,政府部門找不到政策依據,特別在對評級業對國家的戰略影響作用認識不清晰的情況下,沒有制定相應的對策,實際上形成了對美國全面開放中國信用評級市場的局面。
(4)持續進行政府高層公關。美國評級機構利用中國人對信用評級不完全了解、崇洋心理以及政府的監管缺位,持續進行政府高層公關,引導高層對外國機構進入中國市場原則表態,以此形成對具體業務部門的心理壓力,并向公眾傳遞一種中國政府支持他們進入國內市場的信息。中外評級機構與中國政府決策層接觸交流機會的不對等,使得中國政府官員對美國評級業的了解程度遠勝于本國。
與此形成對比的是,中資評級機構沒有一家在美國境內開展信用評級業務,在亞洲和歐美評級市場上沒有中國的評級聲音,中國在世界評級界的“話語權”很弱。這種開放的不對等性使得我國民族信用評級業的發展處于不利地位,不利于我國評級業的長遠發展。
危害:難以取得金融話語權 喪失大量國家資產
●據最新統計,僅2006年,境外投資者在工、建、中、交等國有銀行身上就賺了7500億,加上從其他中國股份制商業銀行享受到的利潤,保守估計,外資一年從中國銀行業賺取的利潤超過1萬億。
●中國銀行股被賤賣,問題并不在IPO環節,而是出在此前引入戰略投資者的定價上。
一、美國評級機構控制我國評級市場將直接威脅國家金融安全
美國評級機構通過對資本市場的控制,就可以直接影響我國的宏觀經濟,甚至擾亂我國的經濟秩序。長時期以來,美國評級機構有意壓低我國的信用級別,影響了我國政府和企業的國際形象,增大了海外融資成本。如:2003年底,正值我國銀行業謀求海外上市之際,美國標準普爾宣布維持其10年來對中國主權信用評級的B B B級,即“適宜投資”的最低限,而這10年正是我國經濟迅速發展、外匯儲備穩定增加的10年。還將中國13家商業銀行的信用級別都評為不具備投資價值的“垃圾等級”,同時美國評級機構又高調肯定境外投資者參股中國銀行,使其在與中國商業銀行談判時壓低價格,為國際壟斷資本攫取我國的國有資產大開方便之門。據最新統計,僅2006年,境外投資者在工、建、中、交等國有銀行身上就賺了7500億,加上從其他中國股份制商業銀行享受到的利潤,保守估計,外資一年從中國銀行業賺取的利潤超過1萬億。世界銀行在2007年5月30日公布的《中國經濟季報》中明確指出:中國銀行股被賤賣,問題并不在IPO環節,而是出在此前引入戰略投資者的定價上。較低的入股價格使得境外戰略投資者們在中國金融股身上享受著暴利。目前國內專家學者越來越清楚地感受到了我國銀行被賤賣造成的損失和危害,但對美國評級機構在其中所起的關鍵作用卻依然沒有充分的認識。近年來,美資機構加大了對香港金融市場的滲透與操縱,經常對香港上市的中資企業進行評級,每次都會引起香港股市的震蕩。鑒于美國評級機構對香港金融市場的影響與日俱增,2002年7月,香港交易所與標準普爾簽署了合作協議,有專家認為,這是香港以金融主權出讓,換取美國評級機構“口下留情”,這種做法在當今國際上實屬罕見。而美國評級機構正悄然進入中國經濟腹地和敏感性行業,通過參與越來越多的中國國內重大債務融資評級,試圖控制中國信用評級市場,通過主導中國金融市場定價權的方式滲控我國金融主權,實現其國家戰略圖謀。
二、美國評級機構控制我國評級市場將嚴重威脅國家經濟技術信息安全
美國信用評級機構滲控我國評級業就可以方便地獲取我國的政務信息、國有骨干企業、國防工業和特種行業、乃至國家全面的經濟和技術信息,從而掌握我國技術發展動態和重大商業機密,使我國在國際競爭中處于被動地位,這勢必從根本上動搖國家的競爭力。事實上,美國評級機構正以所謂“權威”和“公正”招牌參與越來越多的中國重大債務融資評級(包括國防企業和特種行業),悄然進入我國的經濟腹地和敏感性行業,公開竊取中國最有價值的經濟技術情報和政務信息。最可悲的是,我們還要為此支付高額服務費用。
三、美國評級機構控制我國評級市場將使中國難以在國際金融服務體系中獲得話語權
目前美國在國際金融服務體系中占據了絕對主導地位,在國際金融市場上擁有絕對的話語權和壟斷地位。信用評級沒有國際標準,美國評級機構代表了美國的意識形態和國家利益,經常通過其擁有的絕對話語權影響和操控國際資本市場,協助美國企業和政府攫取經濟和政治利益,成為美國政治和經濟強權的新工具。東南亞金融危機醞釀階段,美國評級機構有如合謀保持沉默,危機爆發后又降級過激,加劇市場恐慌,將金融危機風暴成功攔截在美國之外,使亞洲淪為重災區,美國本身卻成為“安全避風港”。1998年亞太經合組織峰會上,馬來西亞總理就此嚴詞批評美國穆迪和美國標普的評級缺乏客觀性,在亞洲金融危機中助紂為虐。美國還對反伊戰的德國企業連續降級,而對其支持者澳大利亞提升信用級別。事實證明,美國評級機構通過其擁有的絕對話語權影響和操控國際資本市場,經常“在關鍵時刻發揮關鍵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