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9日,中國建筑上市首日,滬深股市出人意料地雙雙暴跌,至收盤兩市股指分別收報3266.43點和13070.59點,跌幅高達5%和5.54%。IPO發行速度加快和大盤股不斷加盟,給市場資金面和投資者心態帶來重壓,是當日A股暴跌的主要原因。
機構表示,在如此特殊的市場環境下,投資者應該從一些不同的視角去考量上市公司,為下階段投資作出理性的準備,眼下正值中報密集披露階段,不如從中尋找投資方向。據機構統計,截至28日已有116家上市公司披露了2009年半年報,雖然整體利潤同比下降了兩成,但在第二季度多數行業和企業的業績都實現了環比增長。據分析,醫藥類、機械等四大行業業績增長最為穩健。
盈利降兩成
數據顯示,116家上市公司合計實現營業收入1377億元,產生營業成本1069億元,兩者相較去年同期均下降了10%,總共實現凈利潤102億元,同比下降21%。
中信證券宏觀分析師唐云表示,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上市公司利潤下滑已在市場意料之中。上述數據中,營業收入和營業成本的下降基本同步,而利潤的下降幅度更大,這顯示產品價格下滑對企業盈利空間產生了較大的擠壓,同時這些企業在費用開支方面的剛性也較強。數據顯示,這100多家企業上半年發生的銷售費用和管理費用合計分別為64億元和68億元,同比分別增長了8%和4%。在收入下降的同時,銷售費用仍在增長,也凸顯了市場競爭的激烈。
從這些公司具體分布情況來看,116家公司中有60家業績同比出現下滑,而56家公司業績有所增長,這其中3家公司實現扭虧為盈,3家公司虧損金額有所減少。雖然整體業績情況下滑,但仍有部分公司的凈利潤在上半年實現較大增長。從統計看,有8家公司業績同比增幅超過100%,22家公司的增長幅度在50%以上。伊泰B股、新和成和鹽湖鉀肥分別以每股1.71元、1.05元和1.027元暫居每股收益前三甲。
四大亮點行業
中金公司、中銀基金等機構近日發布研究報告認為,目前A股市場呈現出一些亮點行業。
機構認為,醫藥工業整體增速維持高位。報告稱,相對于全國工業的負增長,我國醫藥行業經濟效益增勢情況良好,醫藥工業利潤普遍向好。機構建議重點關注國家基本藥物制度、藥品價格改革和公立醫院改革方案等政策的出臺,特別是基本藥物制度和藥品價格改革將對行業贏利能力將產生重大影響。政策導向將導致醫藥股的分化,業內建議投資者重點關注醫藥流通和醫藥生物等子行業,看好其中具有較強的新藥創新能力、政府事務能力和核心產品、品牌的醫藥企業,尤其是具有較強產品定價權的企業。
機械行業景氣持續向好。在114家機械行業企業中期業績預告中,預增企業數量為19家、續盈6家、略增21家,共占總數的四成。海通證券的研究報告稱,下半年,投資帶動的需求上行以及預期的低成本壓力將使機械行業盈利狀況持續改善。一是受基建投資及房地產業預期回暖拉動需求上行的工程機械子行業;二是鐵路投資明確高增長帶動下的鐵路設備行業。
石化行業增長形勢樂觀。由于上半年原有價格的大幅上漲,增加了下游行業的成本,在市場需求仍未恢復的情況下,減弱了化工產品的提價動能。從102家石化塑料企業中報預期看,預增、續盈和略增的企業數量共有27家,占比為26.47%,可以看出部分公司通過調整產能,節約成本等方式已率先走出危機陰影。
房地產行業業績回升。由于年初房地產市場萎縮對地產企業影響較大,部分企業仍未能擺脫虧損,有13家企業業績預告為預減或首虧,其中光華控股凈利潤跌幅最大,高達727%。
多家機構表示,從歷史情況看,中報披露期間,部分中報業績“超預期”增長的個股有望大幅跑贏大盤,是投資者理想的投資選擇。在中報預期行情中,建議投資者重點關注因實際經營好轉的企業,對因投資、重組而使業績轉好的企業需保持謹慎關注。而對業績預期下滑嚴重的企業應注意規避,防范風險。
三方面考量上市公司
機構認為,在今年特殊的市場環境下,投資者應該從不同的視角去考量上市公司,以為下階段的投資作出理性的準備。
首先看三季度預增情況。尋找業績持續高增長的上市公司是投資最核心的話題,尤其是在目前經濟復蘇還不明朗的背景下。
今年中報,資產減值和公允價值變動有望成為推動利潤增長的一大動力,不排除一些上市公司通過投資收益等非經常性損益來提升業績。不過,資產價值損失與公允價值變動對利潤的影響永遠是一把“雙刃劍”,上市公司業績能得以持續性增長還得靠主營業務的支撐。
其次關注股東增持情況。除了常規的披露要求外,滬深交易所對上市公司中報披露新增加了多項規定,其中包括在“重要事項”中披露上市公司持股30%以上股東提出或實施股份增持計劃的情況;有關方對公司實施股權分置改革、重大資產重組等承諾的收益作出補償的情況。大股東增持動向、增持計劃以及資產注入將是半年報的一大看點,也是投資者調倉的一個重要依據。
最后考察行業復蘇情況。根據從宏觀經濟到微觀行業的自上而下邏輯分析,消費品和基建相關行業有望率先復蘇。前者包括汽車、房地產、家電等行業,受益于去年年底銀行貸款利率的大幅降低、消費環節稅費的降低、真實購買能力增加以及其他相關的消費刺激政策,這些行業上半年經營狀況明顯回升;后者包括建材、機械等行業,受益于“四萬億投資”。(方家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