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許是大宗交易傳遞出來的信息起到了暗示作用,近日封閉式基金的表現強勢明顯。最近兩個交易日滬深兩市基金指數漲幅均在4%左右,遠遠領先于大盤。
分析人士認為,這主要是因為在前兩周大宗交易的示范作用下,市場重新意識到了封基的投資價值。
QFII“抄底”封基?
上周,封閉式基金多次出現大宗交易,一共有6只封閉式基金現身于深交所和上證所的大宗交易中。其中,6月17日,基金安信的交易額為1062萬元,基金漢興的交易額為425萬元,基金漢鼎的交易額是653萬元,基金漢盛的交易額是1026萬元,加上前周出現大宗交易的基金天元、基金裕隆和基金科匯,兩周出現的幾只封閉式基金的交易額已經達到1.4億元。大宗交易的出現,似乎表明一些機構投資者在關注封閉式基金市場在大跌之下可能出現的投資機會。
在出現大宗交易之前的一周,封閉式基金迎來了2000年以來最大的單周跌幅。4個交易日上證指數跌去13.8%,深證基金指數跌幅達到14.96%。這樣一來,封閉式基金的折價率進一步拉大,大盤封閉式基金折價率達到28%,并且有15只基金折價率超過30%。與此同時,市場的交易量在放大,日均成交量較前一周增加一倍,總體上給人信心不足的感覺。
但大宗交易的信息卻顯示有資金逆勢而動。細心的投資者可以發現,滬市7只封基大宗交易的賣出方均為海通證券交易總部,買入方均為瑞銀證券交易總部。由于瑞銀證券曾有QFII席位活動,這就令人產生聯想,此舉是否為QFII資金在抄底封基?加之深市交易的買入方均為機構席位,更讓人聯想到是否有機構先行買入折價率較高的封閉式基金。
折價率不能作為唯一標準
“盡管不能確定是誰抄了基金的底,但我感覺這些機構是沖著封閉式基金的高折價率來的。”華泰證券基金分析師胡新輝認為,在市場充滿不確定性的時候,資金進入封閉基金,主要是看中了它的高折價率。另一方面,封閉式基金也較為抗跌。
胡新輝分析,“假設一只封閉基金凈值是2元,折價率30%,那么價格是1.4元。假設封閉基金凈值變化和市場指數一樣,如果凈值上升20%,并且分紅0.4元,且保持分紅后折價率不變,那么收益就是0.4/1.4=28%,比市場上升的20%要高。而如果市場下跌20%,并且分紅0.1元的話,那么基金的收益是-12.8%,比市場下跌得更少。”
但胡新輝認為,專門沖著封閉式基金的高折價入市,并不是萬全之策。他曾做過統計,選擇2003年11月31日到2004年12月31日5只折價率最大的基金作為一個組合,以每一年為單位,分別計算全部封閉基金的平均收益以及這個組合的收益。最后發現,2004年到2008年,除了2006年該組合的收益高于平均收益之外,其余期間的收益都是低于平均收益的,而且累計收益相差56%。因此,盡管折價率提供了一定的安全邊際,但沒有證據表明,投資高折價的封閉基金可以取得超額收益。因此,投資者選擇的時候要尋找業績持續較好的封基,而不應只看折價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