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價近7港幣的股票,竟然可以2.42港幣就買到了,而且是一下子買60億股……
5月27日晚間,建設銀行(00939.HK,601939.SH)一紙公告讓傳奇變為現實。公告稱,該行日前已收到美國銀行通知,后者將于6月5日前向中央匯金公司購入60億股H股。雙方交易的價格將是2.42港幣,而當日收盤,建設銀行的H股股價已達6.65港幣。折價率高達63.60%。
回溯三年前美國銀行與匯金公司簽署的《股份及期權認購協議》,美國銀行還將在未來的時間中,以不超過2.78港幣的價格,繼續購買195.8億股建設銀行股份。
按現時H股市價,美國銀行將在這一系列的行權中累計套得逾千億港元的無風險收益。
那么,建行三折賣股謎底究竟何在?
三年前的伏筆
可以說,美國銀行開啟的此次套利之旅,早在3年前便打下伏筆。
2005年,建設銀行在“A+H”上市之前,陸續與美國銀行與淡馬錫建立戰略性關系,目的是通過國際戰略資本的引入,將該行轉型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現代化商業銀行。
戰略合作的基礎,依然是資本的引入。2005年6月17日,建設銀行與美國銀行訂立一份投資協議及一份戰略性協助協議,根據該等協議,美國銀行同意于全球發售中購入建行部分股份,并在建行若干業務范疇向其提供戰略性協助。
之后不久的2005年8月29日,作為建行大股東的匯金公司又與美國銀行訂立股份及期權收購協議。
按協議,一方面,美國銀行向匯金公司購入建設銀行股份174.82億股(相等于全球發售前建行在外流通股份的9.0%),該等股份將于全球發售完成后轉換為H股。
另一方面,匯金公司向美國銀行授出一項認購期權,賦予美國銀行向匯金公司購入總數相等于截至全球發售結束日期止建行已發行及在外流通股份19.9% 的建設銀行H股(已扣減美國銀行截至當日止已擁有的任何股份)的權利。這部分認購期權須待慣常條件(包括取得任何必需的同意)達成后方可行使,且在送達一封列明期權行使所涉股份數目的通知書后方會生效,且毋須獲中國監管機構的額外批準。
換言之,作為建行最大戰略投資者的美國銀行,在最初通過支付25億美元現金購入9.0%建行股權之后,還獲得了最高入股該行19.9%上限的權利。按雙方當初的協議,這筆認購期權可于全球發售結束日期后隨時全部或部分行使,并于2011年3月1日到期。
但接下來的事實是,美國銀行除了按約定在當年10月27日建行上市日,繼續購入少量H股之后,在之后近3年中并未行使任何期權,直到近期,其名下建行股份仍維持在191.33億股。
按雙方最初的協議,美國銀行接受了匯金方面提出的行權價格隨時間變化“水漲船高”的建議。雙方約定,2007年8月29日之前美國銀行的行權價均為全球發售項下的每股發售價,這日之后增加至招股價的103.00%;2008年8月29日或之后再度加至招股價的107.12%;2009年8月29日或之后再度加至招股價的112.48%;2010年8月29日或之后則加至118.10%。
按2.35港幣的建行招股價,上述比例分別對應每股2.42港幣、2.52港幣、2.64港幣和2.78港幣的行權價。
除此之外,雙方在協議中還約定,最終的行權價將不低于當時建行每股賬面值的1.2倍。
一位曾參與當初雙方談判的某海外投行人士告訴記者,雙方做此約定的基礎,是考慮建行的股價后市的上漲幅度,即,上市日至2007年8月29日上漲3%,之后三年的漲幅分別為4%、5%和5%。
但建行上市后的受追捧程度顯然遠遠超越了談判者的預期,自2005年10月27日上市,到首個行權價變動時間點的2007年8月28日,該行的股價在約450個交易日中已大幅上漲了159.57%,報于6.10港幣。
至2007年10月30日,建行H股股價更在“北水南下”的強烈追捧下一度沖高至8.97港幣,這已較同期的可行權的認購價(2.52港幣)高出270.5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