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近日發布的報告認為全球金融體系面臨日益增大的壓力,但國內專家9日表示,我國金融體系仍然比較穩定,美國次級債危機對我國金融體系的直接影響有限,應關注全球金融制度和機構框架的最新變化,以及我國經濟因外需縮減面臨的結構性調整。
當前更應關注次貸負面預期
中國銀行金融專家譚雅玲指出,目前全球金融動蕩的主線在發達國家。這場由美國次級抵押貸款市場開始的金融動蕩從美國開始,蔓延到歐洲、日本,造成了發達國家經濟周期的下行和金融市場的不穩定。但由于我國金融市場相對封閉,到目前為止,次級債危機對我國金融體系的影響仍然有限。
中國建設銀行研究部經理趙慶明表示,銀行等金融機構直接購買次級債產品,是我國受次級債危機影響最直接的領域。從目前公布的各銀行年報來看,這部分的風險是可控的。
中國銀行年報顯示,截至去年底,中行持有的美國次級住房貸款抵押債券大幅減少至49.90億美元,占證券投資總額的2.13%。中行2007年稅后利潤為562.48億元,同比增長31.33%。
截至2007年底,中國工商銀行持有的美國次級住房貸款抵押債券為12.26億美元,占總資產的0.1%。根據年報,工行去年實現稅后利潤823億元,同比增長64.9%。
譚雅玲認為,當前更應關注的是次級債危機帶來的心理恐慌和負面預期。她說,這種負面預期正在向金融產品體系和金融監管領域延展,并勢必對全球金融體制和框架帶來深遠影響。中國作為經濟迅速增長、金融業快速發展的新興市場經濟體,這一制度體系方面的變化將對中國金融業發展產生怎樣的影響,值得深入研究和關注。
關注外需縮減影響宏觀經濟
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教授宋國青認為,次級債危機及其影響的深入帶來的美元貶值和全球經濟放緩,將對我國出口造成較大影響。作為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之一,出口增速的放緩將對我國經濟增長產生一定影響。
但他認為,目前我國國內需求增長較快,這將在一定程度上彌補外需縮減帶來的負面影響,使總需求保持平穩增長的態勢。
事實上,為了應對經濟增長中的不確定性,我國已經采取各項措施,立足擴大內需,積極拉動消費,開拓國內市場空間,增加發展的回旋余地。
世界銀行最新發布的《東亞經濟半年報》認為,由于國內投資增加和消費增長,2008年中國經濟將繼續保持強勁的內部增長動力。亞洲開發銀行駐中國代表處高級經濟學家莊健預計,今年國內消費對經濟增長貢獻率有望連續第二年超過投資。
宋國青強調,由于出口制造商面向外需的產業重心難以在短時間內轉移,應關注產業結構調整過程中這些企業的轉移成本上升,并給予相應的政策支持。
國際化過程中應注意防風險
莊健建議,盡管目前全球金融動蕩對國內金融安全和穩定影響不大,但在中國金融機構國際化拓展和金融產品創新的過程中,監管當局應注意金融風險的防范。
交通銀行研究報告指出,國際化戰略是金融企業發展的內在迫切要求。從長遠看,中資金融機構“走出去”是既定的戰略目標,應把握好時機,同時建立相應的風險防范機制。
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金融市場研究室主任曹紅輝表示,對于次級債危機及其帶來的不確定性,我國金融機構除了采取相關應急計劃和加強貸款審核力度外,更重要的是調整貸款結構,例如嚴格控制房地產貸款,采取資產證券化,以及多元化的融資工具等,改變主要靠存貸款利差獲取收益的局面,尋找新的利潤增長點。
他同時指出,在經濟結構調整的過程中,大型國有銀行應該起到穩定經濟增長的作用,增加對中小企業的貸款,在加快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過程中發揮應有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