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除了石油漲價之外,人民幣升值恐怕也可以稱得上是全球范圍內的一大經濟熱點。2008年3月12日中國外匯交易中心發布的數據顯示,人民幣匯率中間價為7.1069元/美元 ,與2005年7月21日匯改時的8.11元/美元相比,人民幣累計升值幅度已經超過了12%。然而與此同時,國家統計局的有關數據表明,2007年中國居民消費價格(CPI)上漲4.8%,漲幅高出2006年3.3個百分點,也遠超政府確定的全年3%的漲幅。于是,國內不少專家學者驚呼,人民幣正處于“對外升值、對內貶值”的雙重困境之中。
應該說,如何迅速擺脫這一困境是目前擺在我國政府面前的重要課題。對此,我們可以借鑒其他國家所采取的相關政策措施。在遙遠的拉美大陸,中國也不乏同病相憐的“難兄難弟”,該地區最大的國家、與中國同屬“金磚四國”的巴西便是其中之一。2007年,一方面,巴西國內出現了一定的通貨膨脹壓力,另一方面,巴西的貨幣雷亞爾還出現了較大幅度的升值。對于此,巴西政府也采取了相應的政策措施,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本文將對2007年巴西的通貨膨脹與匯率情況及其政府所采取的措施作一簡單分析,以供參考借鑒。
一、通貨膨脹情況及其政府所采取的措施
(一)通貨膨脹情況
據聯合國拉美經委會(CEPAL)發布的《2007年拉美和加勒比經濟初步總結》(以下簡稱《總結》 ),2007年巴西的消費者價格指數約為4.1% ,而據巴西國家地理統計局2008年1月11日公布的統計顯示,巴西2007年通貨膨脹率為4.46% ,不但沒有超出該國政府設定的年增長4.5%的目標,更是遠低于同年拉美地區平均水平的5.9%。從這個意義上說,巴西的通貨膨脹并不嚴重,然而,巴西政府決不能因此而掉以輕心。因為,巴西的通貨膨脹比2006年高出1.32個百分點,這是2002年以來巴西通貨膨脹率首次出現回升的勢頭(2002-2006年巴西的通膨率分別為:12.53%、9.3%、7.6%、5.69%和3.14%) 。
(二)原因分析
毋庸置疑,出現通貨膨脹的原因有多種,但通過仔細分析,我們不難發現,在巴西導致通貨膨脹的因素主要有兩個:
第一、全球性物價上漲導致輸入型通貨膨脹
近年來,全球商品價格出現了普遍上漲。尤其是隨著中國、印度等發展中大國經濟的不斷增長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再加上氣候的影響,國際市場上農產品等初級產品出現短缺,導致全球性的食品、飲料價格的飆升。據統計,2007年巴西食品和飲料價格漲幅最大,達到10.79%。其中肉類價格上漲22.15%,牛奶價格上漲19.79%。非食品類產品和服務的價格去年僅上漲2.83%,低于2006年的4.23%,是1998年以來的最低漲幅 。從圖1我們也同樣可以看到,食品、飲料價格上漲是巴西通貨膨脹上升最主要的因素。
圖1 巴西消費物價指數基本構成的變化趨勢
數據來源:http://www.bcb.gov.br,Monthly report,Central Bank of Brazil.
第二、資源價格上漲導致成本推動型通貨膨脹
毋庸諱言,自參與經濟全球化進程以來,中國、印度等廣大發展中國家獲益匪淺,其經濟實力日臻強大,然而與此同時,上述國家經濟實力的增強帶來的一個最明顯的后果就是全球性的生產資料價格上漲,其中以石油和鐵礦石為主要代表。近年來,石油和鐵礦石價格就沒有停止過上漲的步伐,給世界經濟帶來極大的負面影響。而作為全球化的一員,巴西自然難以逃脫生產資料成本上漲的厄運。
第三、財富效應 導致需求拉動型通貨膨脹
眾所周知,近幾年來,巴西經濟得到了持續、穩定的發展。由表1可以看出,不論是GDP還是人均GDP,都保持了較好的增長勢頭。隨著經濟的增長,巴西國民的收入水平也在不斷提高 ,尤其是巴西貨幣的不斷升值以及巴西資本市場的日益繁榮,使得巴西國民獲得了巨額的財富效應,進而導致巴西國內消費需求的不斷擴張,而需求的增長必然會帶來物價的上漲。
表1 近年巴西經濟增長率(%)
|
2005
|
2006
|
2007
|
GDP
|
2.9
|
3.7
|
5.3
|
人均GDP
|
1.5
|
2.3
|
3.9
|
數據來源:根據《總結》第81頁巴西的有關數據整理而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