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當前美國次貸危機的后續影響持續擴大,除了中國和印度等新興經濟體國家的經濟增長仍能維持較快增長外,市場普遍預期美國經濟及全球經濟增長將顯著放緩,并預期全球通脹壓力也將進一步上升。盡管目前說全球經濟將出現滯脹風險還為時過早,但全球經濟滯脹的早期征兆已經初顯,這一問題還是值得我們關注。
什么是“經濟滯脹”呢?通俗地說,就是指這樣一種經濟現象:經濟增長緩慢或停滯、失業大量增加,同時物價持續上升和通脹壓力加劇等。美國曾于上世紀70年代出現過經濟滯脹。
由最新的美國經濟數據顯示,美國商務部于1月31日發布報告稱,去年第四季度美國經濟增速大幅放緩,年增長率降至0.6%,創下自2002年美國擺脫經濟衰退以來新低,并預計2007年美國GDP僅增長2.2%,為自2002年以來最小增幅。美國勞工部分別于1月16日和2月1日發布的報告顯示,美國去年12月CPI增長繼續攀升0.3個百分點,去年第四季度CPI增長率為5.6%,去年全年CPI累計增長為4.1%,這個是近18年來美國CPI出現的年度最大增幅;今年1月份美國非農就業人數減少1.7萬,為自2003年8月份以來首次下降,當時為下降4.2萬。盡管失業數據尚可,但一些經濟數據都預示美國經濟有可能會陷入衰退,難怪美聯儲前主席格林斯潘所言“美國經濟尚未陷入滯脹,但已經有早期跡象出現”。
同樣,來自歐元區的經濟數據也顯示,今年1月份歐元區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初值年升3.2%,創下14年來最高水平,遠高于歐洲央行設定的低于但接近2%的通脹率目標。另據意大利央行和經濟政策研究中心發布數據,綜合歐元區眾多經濟指標、實時反映歐元區GDP增長前景的Eurocoin指數1月份已從上月的0.54下降到了0.38,該指數在去年12月份時已較11月份下滑了0.05。由此顯示,歐元區經濟增長呈繼續放緩趨勢。
在面臨經濟增長放緩與通脹壓力上升困境面前,鑒于當前美國僅面臨溫和通脹壓力,美國選擇了持續大幅度降息和一攬子經濟重整計劃,以降低由次貸危機和金融市場動蕩對消費和制造業等實體經濟構成的巨大負面影響。當然,美國拯救經濟的政策效果是否有效,還有待于進一步觀察。
但是,美國奉行刺激經濟的弱勢美元政策,卻會相應地增加國際大宗商品價格上漲或在高位運行,并導致全球性通脹壓力繼續增長。另外,弱勢美元導致歐元和人民幣等幣種出現利差倒掛現象,進一步加大了歐元和人民幣等幣種的升值壓力,在客觀上會抑制歐元區和中國等經濟增長。而且,次貸危機及信貸市場問題,也會抑制發達國家的消費性支出。由此,由美國經濟增長放緩可能會引發全球性經濟增長放緩的同時,全球性通脹壓力依然面臨繼續上漲的潛在風險。這暗示了全球經濟存在著滯脹風險。
當然,新興經濟體國家經濟仍能維持快速增長趨勢,但它們普遍都面臨較高的通脹壓力,如俄羅斯統計局于1月21日公布的2007年俄通貨膨脹正式數據顯示,俄消費價格指數2007年全年上漲11.9%。因此,一些新興經濟體國家政府和央行(如中國、印度和俄羅斯等)紛紛將控制通脹作為今年的首要任務。
現在的問題是如果美國經濟增長真的出現了放緩,在一定程度上勢必也會影響新興經濟體國家經濟增長放緩,但弱勢美元政策又限制了這些國家通過利率政策工具來發揮抑制通脹壓力的作用余地。因此,如何處理好經濟增長與高通脹壓力之間的協調關系,是它們今年面臨的一個巨大挑戰。
所以,2008年全球經濟將面臨更多的問題或挑戰,其中是否會由經濟增長放緩轉化為經濟滯脹,這一問題值得我們關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