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是券商的特大豐收年,僅經紀業務一項就給證券公司帶來了上千億的收入,手握重金的證券公司并沒有就此滿足,而是不斷將觸角伸向了金融業的其他領域。就在業內為招商證券63.2億大手筆收購博時基金股權感嘆之時,記者近日獲悉,深圳一家創新類證券公司正謀求參股商業銀行,且已經進入審批程序。
招商證券金融行業研究員羅毅表示,相比證券公司收購基金公司股權來講,證券公司參股商業銀行的政策突破意義重大。他說,證券公司的控(參)股基金公司由來已久,沒有政策壁壘,只要不違背“一參一控”的規定,基本可以放行。但是證券公司參股商業銀行卻非常少,此家券商向銀行領域進軍如果成功的話,將意味著金融混業的趨勢更進一步。
事實上,隨著基金公司、期貨公司和信托公司的股權不斷落入證券公司的囊中,“小證券”也在不斷突圍,“大金融”的框架隱現。羅毅認為,證券公司對其他金融領域企業的收購有戰略性意義。“比如招商證券控股博時基金,看重其盈利能力的同時,也看重戰略布局,因為證券公司是賣方,基金公司是買方,雙方的互補性很強。”
對于券商參股銀行,羅毅認為,從短期來看,證券公司參股商業銀行(尤其是小商業銀行)的象征意義更大一些,小商業銀行對大證券公司的盈利貢獻不會很大,但從長期戰略布局上來講,形成混業平臺將對券商以后的盈利模式起到重要作用。
此前還有消息稱,有關部門正研究放開券商經紀業務范圍,允許券商代銷信托、保險等理財產品,并允許其收取“綜合金融咨詢服務費用”,對此,西南證券研究發展中心副總經理周到用“小證券”走向“大金融”來概括這種轉變。而證券公司直接參(控)股銀行則更是這種趨勢進一步的強化,目前券商的營業網點數量太少,遠遠難以與遍地開花的銀行網點相比,而券商相對銀行的優勢則主要體現在專業知識和研究能力等方面,如果能券商能夠控股商業銀行,雙方的優勢將得到互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