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5日,胡錦濤在十七大報告中對中國資本市場建設提出新要求,強調要提高銀行業、證券業、保險業競爭力。在中國經濟加快改革,金融業日益融入國際經濟舞臺的背景下,中國商業銀行要提高競爭力主要面臨哪些新的挑戰?新時期中國的銀行家們對做強本土銀行有著怎樣的戰略藍圖?昨日,本報記者專訪了十七大代表、首家實現A+H上市的中國銀行行長李禮輝,與他一起分享新時期中國銀行應對國內和國際同業激烈競爭的體會、心得。
高度關注商業銀行面臨的新挑戰
記者:今年以來,央行相繼8次上調存款準備金率,中國宏觀經濟出現的通脹態勢引起普遍關注。您如何看待當前國際國內經濟金融形勢?
李禮輝:當前經濟金融形勢總體良好,但投資增長過快、貿易順差過大、信貸投放過多等問題依舊突出,節能減排形勢依然嚴峻。今年以來,物價上漲壓力較大,資產價格持續上升。國家采取了一系列財政和貨幣政策,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防止經濟由偏快轉向過熱。同時,美國次級住房抵押貸款風波帶來的沖擊有待進一步觀察,國際油價高位動蕩等不確定因素帶來的影響需要密切關注。
記者:針對您剛才提到的問題,中央已經出臺了一系列宏觀調控政策,這給銀行經營帶來一定壓力。您怎么看待這個問題?
李禮輝:可以預期,中國經濟將保持持續高速增長的勢頭,中國銀行業有巨大的市場,有廣闊的發展前景。但商業銀行經營中面臨的種種挑戰不容忽視。
一是導致投資增長過快的體制機制問題沒有根本解決,部分行業產能過剩的不良后果將進一步顯現,一些行業周期性先行調整可能給銀行帶來信用風險。
二是美元持續貶值,人民幣升值壓力加大,人民幣利率市場化進程加快,銀行將面臨更大的市場風險。
三是目前的貨幣政策對商業銀行流動性產生影響,對流動性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四是金融脫媒趨勢加快,短期融資券、企業債券、資產證券化等直接融資渠道迅速擴大,資本市場的發展將對商業銀行傳統信貸業務產生影響,QDII和外匯理財產品規模的擴大可導致外匯儲蓄資金的分流,居民投資理財意識增強,銀行存款活期化。
此外,隨著經濟全球化程度的加深和中國經濟的快速增長,客戶需求發生了深刻的變化,這對銀行的經營理念、服務模式、產品創新、運營效率等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銀行面臨戰略轉型的巨大壓力。
與此同時,隨著我國銀行業的全面開放,越來越多的外資銀行進入中國市場,憑借多元化的服務平臺、先進的產品、優質的服務和有效的激勵機制,與我們爭奪優質客戶、市場份額和優秀人才。國內同業在產品和服務創新、業務拓展、風險管理等方面也都取得了長足的發展,提升了市場競爭力。在激烈的競爭中,銀行的核心競爭力將經受嚴峻的考驗。
加快業務創新提高競爭力
記者:的確,從熊市到牛市,資本市場發展對商業銀行經營的影響越來越明顯,加上央行不斷出臺新的調控政策,銀行的負債管理面臨更大挑戰。中國銀行在這方面采取了哪些應對措施?
李禮輝:要大力發展負債業務。我們密切關注宏觀調控措施和資本市場發展對負債業務的影響,完善資產負債管理,加快負債產品創新,優化負債結構。同時合理定價,適當控制負債成本,促進負債業務發展。
要合理配置信貸資源,進一步優化信貸結構。區分客戶、行業、產品和地區,主動調整資產結構,有效規避經濟波動可能帶來的風險,并尋找潛在的發展機遇。強調“綠色信貸”意識,嚴格限制高污染、高能耗企業和項目信貸,積極支持節能減排重點工程和重點污染防治工程貸款,加強對中小企業的信貸支持。
記者:股市分流儲蓄在給負債業務帶來新挑戰的同時,也給產品創新提供了新的契機。中行在發展相關中間業務這塊有沒有什么戰略規劃?
李禮輝:發達國家銀行業發展經驗表明,加快產品和業務創新,提高非利息收入占比,是應對“脫媒”的唯一選擇和出路。中國銀行正在抓住資本市場發展和金融衍生產品發展的有利時機,通過創新,大力發展與資本市場有關的中間業務和以人民幣利率、匯率為基礎的金融衍生產品,把發展公司和個人資產管理業務作為新的增長點。
記者:備受關注的港股直通車什么時候推出?
李禮輝:中國銀行扎扎實實做好各項準備工作,包括設計操作流程,系統開發和測試,從業人員培訓,開戶和業務資料準備,應急預案安排等,并且正在開展投資者教育和風險提示工作。
創新是控制風險的利器
記者:風險控制是銀行經營永恒的話題。近年來市場推出的一系列金融創新在中行風險控制中扮演了什么角色?
李禮輝:當前一定要強化風險管理,確保穩健發展。創新為我們的風險管理提供了利器。市場風險管理方面,縮短本幣債券投資組合久期,降低估值損失風險,充分利用金融衍生品管理交易性和非交易性匯率風險。流動性風險管理方面,高度關注并有效管理資產負債期限結構錯配的風險,發揮貨幣掉期在商業銀行外匯業務流動性和頭寸管理方面的重要作用。信用風險管理方面,主動控制貸款總量,優化信貸資產結構,加強風險監控和準入退出機制建設。
記者:作為中國最大的外匯銀行,人民幣升值無疑是中行經營外匯資產面臨的一大挑戰。目前,您對中行的外匯敞口最大的擔心來自哪里?
李禮輝:2006年,外幣資金平均收益高于人民幣資金平均收益,中行持有的外匯頭寸取得的利差收益基本可以彌補外匯衍生交易成本,從而避免匯率損失。今年以來,本外幣的收益率差別縮小,但中行的外匯敞口也大幅度降低。我可以說幾個數據:2006年6月末,中行的凈外匯敞口高達330億美元,2006年末降至157億美元,今年6月30日進一步降至約40億美元,匯率風險大大降低。市場曾經廣為關注的外匯敞口問題基本解決。
今后,某一時點的外匯敞口還可能有變動,但平均外匯敞口將保持在較低水平。同時,中國銀行將對外匯敞口的幣種結構進行合理配置,運用多種金融技術及工具進行保值,有效控制匯率風險。
開拓新興業務培育新增長點
記者:“走出去”已經成為中國銀行業提高競爭力的重要途徑。我們知道,中行收購了新加坡飛機租賃公司作為其參與國際飛機租賃業務的平臺,同時正在進行設立英國、巴西附屬行的工作,目前中行有沒有新的海外投資計劃?
李禮輝:在發展海外業務的過程中,中國銀行不排除在適當的條件下采取投資、并購等方式,拓展業務領域、延伸機構網絡、鞏固和擴大多元化業務平臺。中國銀行成功收購新加坡飛機租賃公司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投資并購需要有合適的條件、時機和對象。中國銀行目前沒有具體的投資計劃或合作意向。
為進一步鞏固和提高中國銀行的國際化水平,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中國銀行制定了新的海外發展戰略。主要內容包括:在目標市場上,大力拓展亞太、美國等重點市場;在目標客戶上,大力拓展“走出去”的中國跨國公司和出境人群,以及與中國有業務往來的當地機構和當地中、高端個人客戶等重點客戶。在業務產品上,大力拓展國際結算及貿易融資、國際清算、全球統一授信、全球現金管理、銀團貸款、銀行卡、理財、存款、消費信貸、代理業務、資金業務、離岸業務、網上銀行等重點產品和業務。
中國銀行正在采取有效措施,落實海外發展戰略,促進海外業務大發展。一是區分地區、產品和客戶,適度調整風險偏好,實現資本、收益、風險的相互匹配和動態平衡。二是重新定位各海外機構的主流業務,明確發展方向,加快戰略轉型。三是改進海外機構績效考核辦法,完善激勵約束機制。四是加強海內外聯動,建立專人負責的聯動平臺,充分調動海內外機構開展業務聯動的積極性。五是加快海外業務創新和科技進步,逐步統一海內外IT系統,加快網上銀行等電子渠道建設。六是大力發展代理行業務,在互利共贏的基礎上擴大業務合作范圍。七是適當加大對海外機構的投入,增強資本實力,加強基礎建設。八是深化海外機構人力資源管理改革,加強海外機構領導班子建設和員工隊伍建設,加大海外隊伍培訓和人才開發力度。
記者:作為奧運會唯一銀行合作伙伴,中行將怎樣開發奧運金融的潛力,拓展業務?
李禮輝:作為北京2008年奧運會唯一銀行合作伙伴,中國銀行動員全行力量積極參與奧運金融服務。我們認為,奧運金融服務包括兩層含義:一是直接與奧運會相關的金融服務;二是以服務奧運為契機,為公眾提供具有奧運特色的個性化金融服務,提升中國銀行的品牌和形象。
到2008年,中行將在北京地區新增網點80家,ATM機600臺,自助銀行26家,并在奧運村、媒體村、運動員村和國際廣播中心等奧運區域建設4家臨時網點,為來北京參加奧運會的各國代表團、運動員、新聞媒體和游客等提供現場金融服務。在軟件建設方面,中行“95566”客戶服務中心將提供中文、英語、法語、日語和西班牙語等5種語言的咨詢服務。我們還將開辦“網上小額兌換服務”,通過這項服務,外國游客可以在網上很方便地把外匯換成人民幣。
目前,中行正積極參與奧運特許計劃,有197家奧運特許零售店獲得了開店許可,其中160多家店已開業銷售。我們還推出了全球首張以北京奧運會為主題的“中銀VISA奧運信用卡”,以及“中銀———聯想VISA奧運卡”、“國航知音中銀VISA奧運卡”、“中銀VISA奧運版港幣預付費卡”等奧運系列信用卡,我們開發的全球首套“奧運福娃禮儀存單”和“攜手奧運成長賬戶”等奧運主題系列產品也深受廣大客戶的歡迎。
記者:除了奧運金融,中國銀行在開拓新興業務方面有沒有更多的詳細計劃?
李禮輝:隨著當前市場環境的變化和市場競爭的加劇,對新興業務的開拓更具有戰略意義,對于銀行的持續發展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我們正在密切關注市場變化,大力加強產品和服務創新。注意研究市場發展趨勢,準確把握客戶需求變化,進一步完善新產品開發流程,提高創新效率,不斷根據市場變化和客戶需求推出具有競爭力的新產品。今年我們成功敘做首筆代客商品類衍生產品交易,首創與國際黃金和原油價格掛鉤的結構性理財產品,在國內商業銀行中首家在香港發行人民幣債券。通過不斷推陳出新的產品和服務,贏得了更多的客戶和市場機會。
此外,中國銀行不斷拓展和優化海外機構網絡,擴大業務延伸范圍,捕捉新的市場機會。我們的戰略投資者也扮演重要角色。我們與蘇格蘭皇家銀行聯合推出代理開戶見證服務,使中國留學生在國內即可完成蘇格蘭皇家銀行的賬戶申請手續。今年3月,中國銀行與蘇格蘭皇家銀行合作在國內首家推出私人銀行業務。中國銀行與淡馬錫、UBS等戰略投資者在公司治理、小企業金融、投資銀行、內部控制等領域的合作也取得積極進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