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人銀行?現在私人也允許開辦銀行了?”
“私人銀行也就是貴賓理財吧?目前各家股份制銀行都做得很好。”
——以上是兩個月前,兩位行業分析師對“私人銀行”話題的回應。
在本周小規模的私人銀行峰會上,來自第一線的業內人士表達了這樣的憂慮:目前,很多社會人士說起“私人銀行”,如同“霧里看花”。
要弄清楚概念,還是先來看看私人銀行的起源吧。15世紀,一個叫Cosimo de' Medici的歐洲銀行家,建立了第一個私人銀行,主要為當時的歐洲貴族提供財產打理及世代規劃服務。16世紀,隨著基督教加爾文教派的興起,大量受迫害的新教徒從法國和意大利逃到日內瓦,這些新教徒也帶來了大量金錢,就交給了日內瓦的銀行家們。發展到18世紀,日內瓦銀行家已聲名鵲起,成為現在私人銀行家的起源。20世紀末,瑞士的私人銀行家開始涉足海外,打響了國際化的第一炮。
那么,既然其客戶起源于世襲貴族,除了必需的“理財”項目外,還有大量涉及遺產傳承、避稅及世代規劃。從這個角度說,私人銀行顯然不是零售銀行,雖然私人銀行在表現形式上,是直接與一個富人接觸為起點,但私人銀行的服務也涵蓋了這個富人(一個理性的自然人)所擁有企業的全部金融需求。此外,私人銀行絕不是財富管理——財富管理曾經是私人銀行服務的核心部分,但是隨著金融業發展和客戶需求的多樣化,財富管理在私人銀行業務中所占的比重越來越小。從人力資源方面,由于為客戶規劃大筆資金,除了要求私人銀行家熟練運用各種金融產品,從股票、債券、基金到金融衍生產品,甚至對沖基金外,還要求他們精通投資信托、稅務、遺產安排、收藏、拍賣等。
再來看看國內的情況,私人銀行目前在國內發展態勢如何呢?截至2004年,大陸高凈值人群家庭財富總額達到了1.44萬億美元(數據來自波士頓咨詢公司),初步具備了私人銀行的客戶基礎。正如德意志私人投資管理董事毛鋒所言,“中國的富人已經向我們展示了一扇大門,下一步就看我們怎樣找到開啟這扇門的鑰匙。”
然而,我國在2002年之后,各家商業銀行才開始發展零售銀行業務,由于分業經營的限制,投資銀行業務沒有歸入其中。目前,大多數全國性商業銀行的主要業務僅是零售銀行、商業銀行和公司銀行三部分。加上發展私人銀行面臨政策瓶頸、人才瓶頸以及意識瓶頸三大考驗,可以說,要打造全方位的“私人銀行”,還得走上一段路。(俞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