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7月21日,中國人民銀行宣布:中國開始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兩年來,中國承受著復雜的國內外經濟和金融壓力,堅持“主動性、可控性和漸進性”的改革方式,有條不紊地推進匯率制度改革。專家們認為,中國匯率改革在總體上取得了成功。
匯改未影響經濟增速
人民幣匯率改革并未影響中國經濟的增長速度。中國經濟繁榮期不斷延長。人民幣的外部角色并沒有被弱化,而是越來越多地被周邊地區所接納。
專家認為,中國企業以加工貿易為主,對匯率敏感度非常低,一些行業競爭優勢明顯,整合能力加快,免疫能力也比較強,因此并未對經濟產生明顯的沖擊。另一方面,政府漸進地推行改革措施,逐步測試企業的適應能力,再制定相關政策,減緩了對經濟的沖擊。
廈門大學金融系主任朱孟楠說:“匯改總體上看還是比較成功的,升值幅度是我國經濟和外部環境都可以承受的。”他預計,人民幣匯率在經過快速升值后,將會趨于平穩。
市場作用正在增強
到今年7月19日,人民幣對美元匯率報7.5636。這意味著按照匯改時8.11的匯率計算,匯改以來人民幣累計升值幅度已超過7.22%。
匯改兩年,有些時間節點應該載入史冊:2005年8月15日,中國外匯交易中心推出銀行間遠期外匯交易品種;2005年9月23日,銀行間即期外匯市場非美元貨幣對人民幣交易價的浮動幅度,從原來的上下1.5%擴大到上下3%;2006年1月4日起,央行在銀行間即期外匯市場上引入詢價交易,同時引入做市商制度,改進人民幣匯率中間價的形成方式;2007年5月21日起,人民幣兌美元交易價浮動幅度從千分之三擴大至千分之五。
東方證券宏觀經濟分析師寧冬莉用“彈性加大、政策引導、市場培育、獨立性增強”來形容匯改兩年來人民幣匯率的走勢,并認為:“市場在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中的作用正在增強。”
朱孟楠認為,“隨著交易結構的完善,交易主體的增加以及交易工具的豐富,波動幅度可以適當放寬?!?/p>
匯改帶來全新課題
國家外匯管理局上海市分局副局長、中國人民銀行上海總部外匯管理部主任鄭楊指出,隨著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的繼續推進,如何促進經濟的長期穩定發展和經濟主體競爭力的提高,是企業、銀行和管理部門共同面臨的新課題。
鄭楊提出了應對措施:企業要不斷增強匯率風險意識,積極采取措施管好匯率風險,以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為契機,加快推進結構調整步伐,加強內部經營管理,增強國際競爭能力。商業銀行一方面要做好自身匯率風險的管理,克服匯率波動和客戶本外幣資產調整對業務經營的不利影響,切實加強外幣資產負債管理,保持充足的流動性比例;另一方面更要利用好匯改后外匯管理政策調整和經濟主體匯率避險需求大幅提升的機遇,加快業務創新。外匯管理部門則應繼續推進外匯管理體制改革,為企業和銀行經營創造更好的政策環境。
但是專家們強調,經濟增長從外需帶動轉向內需帶動,才是匯改最終成功的關鍵。(王瑞 熊園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