權威人士楊景民認為應在上海開設綜合性石油市場
本報上周在內地率先披露的“民建聯建言在港開設石油期貨市場”一事引發業內的高度關注和爭鳴。近期,有多位權威人士就此發表觀點,就香港是否適合作為石油期貨市場的選址展開辯論。
香港做石油期貨不合適?
“香港做石油期貨并不合適。”昨天,上海一位石油領域的官方人士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直接了當地回答。他指出,目前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期貨市場不是以現貨市場為基礎的。如大連商品交易所掛牌大豆期貨、鄭州商品交易所掛牌小麥期貨,都是因為當地分別是大豆和小麥的主產地。石油期貨也是如此,如新加坡盡管不是產油國,但它是亞洲過境油品的主要集散地。
“而香港既不是集散地、也沒有消費者、更沒有生產者,有的只是投機客。從這個角度看,香港建石油期貨市場的現實基礎比較欠缺。”上述人士說。
此外,他指出,在香港建石油期貨市場還必須考慮出入境問題。“國境和關境是兩碼事。和內地有所不同,在香港不得不考慮的問題是:交割庫設在哪里?報價如何報?內地投資者如何參與?資金匯入匯出如何解決?這些都是現實難題。”
“最后,對內地油企和國家戰略來說,石油期貨最重要的意義在于能否形成一個現貨價。內地建石油期貨市場所形成的價格有利于內地優化石油資源配置,但在香港建的話,除了成為‘投機者的天堂’外,不能給內地石油市場帶來實際的指導意義。”該人士說。
亨泰期貨有限公司經理費力克斯也指出,成立石油期貨市場意味著實物交割,香港目前還難以提供這些服務,也缺少市場管理的專業人員。
楊景民認為上海最合適
對此,中國石油期貨方面的權威人士、老上海石油交易所總裁楊景民昨天向本報記者表示,中國未來構建的不應是單一的期貨市場,而應是一個綜合性的石油市場,既包括現貨、也包含期貨。“這樣,可以用現貨來制約期貨的炒作,也可以用期貨來提升現貨的交易。”
在他看來,這個市場還是放在上海最合適。“一方面,上海有石油交易的經驗和基礎;另一方面,這里是金融中心,交通便利,靠近沿海,附近還有交割庫。”
他同時澄清一個概念:“并不是有了石油期貨就有了定價權。石油期貨的價格只是一個參考價,代表未來的油價趨勢,有助于發現價格。”
作為中國石油市場的“老人”,由楊景民任總裁的老上海石油交易所曾是中國最大的石油期貨交易市場,日交易量當時居亞洲第一。該交易所在國務院整頓期貨市場秩序時被關閉,國內各交易所上市的石油期貨品種同時被叫停。此后多年來,他以籌備組組長的身份一直為新上海石油交易所的成立而奔波,目前仍擔任上海石油交易所名譽董事長。
值得注意的是,新鴻基金融執行董事唐登同樣對民建聯的這一建議持否定態度。他認為,香港成立石油期貨市場時機尚未成熟。
依然有人力挺香港
但中國能源網CEO韓曉平此前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認為,一個真正國際化的石油期貨市場應該能吸引各種類型的石化企業及航空公司、運輸公司等有套保需求的機構參與交易。從這一點來說,香港作為自由港和國際金融中心具有顯著的優勢。
香港敦沛金融推廣董事劉艷玲也指出,現在香港成立石油期貨市場正是時候。石油行情日益看漲,內地也正在建立石油戰略儲備,這些因素都會增加市場對風險對沖工具的需求。(陳其玨)
|